当下教育的困惑是什么?是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还是教育观念?
对当下教育的困惑理解,应该是因人因地而异有着不同的看法罢。
身处农村中学的我,感觉到当下教育的困惑不是课程内容,也不是教学形式,而是想把学生努力教好让其能够到更高一级平台接受教育的行动,与农村孩子的懒惰、被动、甚至抗拒学习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为什么会是这样?
农村学校的学生,这些年让人感觉到积极进取、阳光向上、为着理想目标努力越来越少了。
不可否认,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村的孩子到城里去上学;还有些孩子家庭条件好、重视孩子培养的,也选择了城镇好的学校就读;也有一部分农村孩子,因为本身学学习成绩好,而被城镇好学校挑走。那么那些留下来的孩子,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家长,从近处说,他们的学习态度习惯等大多不太好;往远了说,其人生规划理想目标也不太清晰。
这样的话,他们大多就有些得过且过的味道,如果再加上家庭的放任,抑或觉得学校、老师的的瑕疵,他们很有可能放弃学习。表现出来的是自我约束不够甚至没有,学习上马虎应付交差,对纪律对学校对老师对家长没有敬畏之心,得过且过,懵懂度日。
现在,许多家庭达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本来是好事,可是对于缺乏约束力的农村孩子来说,他们大多把手机的工具功能完全变成了玩具功能,本来自己是手机的主人,现在却成了手机的奴隶。游戏,交友,聊天,抖音,追星,言情小说等等,忙得不亦乐乎。就是来到不允许带手机的学校,他们私下谈论的还是这些东西,不说的反而觉得跟不上时代落后了,会被人嘲笑。至于放假,大多基本上刷这手机度过的,作业啊学习啊统统抛到脑后去了。
家长无计可施,指望老师好好管教管教;老师无可奈何,又希望家长好好配合。
如何应对这样的困惑?
我现在就在这个局里面,觉得走不出来,许多时候都会产生一种黔驴技穷之感。自己希望尽快走出这个困局,让自己教有所得,让农村孩子学有所成。我的思考是:
一、净化我们的大环境。许多手机上的无聊的容易让孩子上瘾的一些内容比如游戏抖音之类,禁止对未成年人开启。
二、家长要切实起到管教作用。家长的正面教育,潜移默化的言行引导等等都不可忽视。
三、学校老师旁无责贷的积极努力。
只有各方都尽心尽力,看能否消除这种困惑。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系统工程,并非单一函数,也非线性关系,更非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
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个性需求、家庭条件等等各个方面。
本人从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谈几点具体想法。
一、身处边疆省份,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大的困惑是资金紧张和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严重。
现在很多高校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思想观念并不落后,基本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这些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勤奋,他们有很多想法,苦于没有资金的支持,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勉强维持生计。
另外,由于南方发达地区高校有很好的吸引人才政策,大量北方的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对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二、当然也有部分教育管理者的观念跟不上大众化教育的形式,不能与时俱进,恪守成规,致使教与学存在很多矛盾。
比如,目前高等教育正在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也就是说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想上大学(大专)基本能有学上。
在高中阶段同学们的学习基础差距很大,然而教育工作者还是抱着精英化教育的模式,去管理和教育大众化的学生,不能用发展的质量观去实施教育。
三、从就业市场看,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大学毕业生的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出现了即多又少的局面。
多的是知识型的毕业生,缺的是技能型的毕业生。用人单位希望有实际操作技能的学生,到单位上手快,应用能力强。
四、专业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以某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工科院校很多,除个别985院校外,其他学校相同专业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对特色人才的需求。
当然还有很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去解决。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信一定会越办越好。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你认为好的教育是怎样的?
塑人启智培能传知授技出人才!出能才!出领军人才!
出不了人才,啥也不是!
尊师高薪退休教师最高!能师教能才,能才做能师…良性循环!
重理有能力实才!
只靠嘴皮子,语文为王万字考卷得语文者得天下,是鼠目寸光的狂妄自大自私垄断,(语文英语只是个交流的工具)过份必会育出一堆只会口若悬河嘴上会气的书虫书呆子书奴!德教应该,文化教育应该,传承方法渠道多多,若没有环境市场(好人不得好报)形成习惯风俗…,而最主要的是法治打压惩罚,德教就是空话,培养骗子的骗术!(看看捞够移巨额资金移民的奸贼…,哪个不是嘴上抹油,说的比唱得好听!最爱国,最良善,最仁慈,最诚信,最重礼…,说一套做一套而已,把嘴上的高德成为自已出名得利不轨恶行阴险毒辣奴才爪牙走狗鹰犬的敲门砖挡箭牌画皮骗术…。令行善之人大跌眼镜颠覆三观,失去信念,老实忠厚吃亏,能说会骗横行!…!
教育只所以要有,是因为,教育是总结前人经验捷经传教后人,引导创新激发潜智…!所以无教不能!教育就是要出人才,就是要能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改变社会自然促人类文明进步!就是为了能在无处不在遍地都是的竞争中取胜!不被打压欺杀!能生存且能活好!
学,家,兼济,奋斗,才是得以生存并能活好的保障!
好的教育是“教育无痕”,暨“润物无声”的教育。
1.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是好的教育: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吧!三岁的孟子和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父亲守坟,就把家搬到坟墓附近,时间长了,孟子就和小朋友们学着哭坟,挖土,埋“死人”和办丧事。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觉得集市买卖和叫卖很有趣,就和邻居的孩子玩杀猪,宰羊,买卖肉的游戏,学着猪羊死去的声音和讨价还价。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学校旁边。这样,孟子天天都听到孩子们读书的声音 ,因此他喜欢上了读书,然后跟母亲说:“我要去上学。”孟母听到了,很高兴,心想:“这里才是孩子应该走的正路!”就爽快的答应了。
之后,母亲又用“断机杼”的事实教育孟子,刻苦读书,长大后,孟子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 并称为“孔孟之学”。孟子的母亲也成为教育子女的榜样,《三字经》被世代传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子成功的教育,说明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且孩子越小,环境影响越重要!不是有“三岁看老”的俗话吗,说明孩子小的时候,是人生雏形铸造的关键,我们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都应该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孩子人格形成的良好环境!
2.因材施教,润物无声,是好的教育
我们大家敬佩的,世界世界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被老师视为“低能儿”而拒之校外,富有教育经验的母亲,亦师亦母,自己教授爱迪生,她平时细心观察,爱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常显出才华。母亲经常让爱迪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有一次讲到伽利略的“比萨斜塔实验”时,母亲让爱迪生到自己家旁边的高塔上尝试,爱迪生拿了两个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同时从高塔上抛下,结果两个球同时落地,爱迪生觉得很神奇,他兴奋地告诉母亲结果,这次实验刻在爱迪生脑海里,发明家的种子就是这样在母亲的培育下,慢慢萌芽,生根,蓬勃成长。使爱迪生一生,为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爱迪生的母亲,正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引导爱迪生,充分发挥他好奇,热爱思考,勇于实践的特性,使他发明、创新的智慧和热能发挥到极致,而且他真是对“发明创新”钟爱一生!这样的教育可谓“教育无痕,润物无声”啊!
我们的孩子,正像春天的“幼苗”,多么需要“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啊!向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和社会爱心人士,呼吁“润物无声”的教育,奉献给孩子们!
3.循循善诱,习惯培养,是好的教育
小威特小的时候,被邻居称为“白痴”、“傻”,父亲威特牧师,注意从小抓住孩子智力的曙光,开发孩子学习的潜能,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习惯,结果这个天生“白痴”的孩子,八九岁时,就能够自如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腊六种语言,而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不到十四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受聘为柏林大学法学教授,23岁时成为优秀的法学家和研究但丁的权威。威特一直讲学,度过了幸福、快乐和有价值的一生。
卡尔.威特的成功,得益于父亲,与他智慧的曙光同步,循循善诱,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的智能得到超长的发挥。威特的父亲确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4.父母榜样的力量,身教胜于言教,是好的教育
5.做自己的伯乐,自我成就,是好的教育
像周恩来总理,励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他同时代的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把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胸怀家、国、天下,有时代使命感,孩子也需要这样这样胸怀大志的教育,成为自己的伯乐,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让我们把“无痕的教育”奉献给孩子,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