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为什么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柏拉图认为实在的、永恒的世界是存在的,这就是“相/理念”(Idea)的世界,真正的知识就是关于“相/理念”的知识,现实世界是对“相”的世界的模仿或“分有”(“具有一部分”之义)。亚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图“相/理念”的理论。首先,柏拉图的“相”实际上知识个别事物同名的类,不能解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而且,从根本上说,如果“相”是与个体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于个体事物之外,便会出现一种逻辑上的困难:第三人理论——“相”与具体事物之间需要有一个“某人”来概括他们,如此类推,以致无穷。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性现实的是世界就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相/理念”的模仿或者影子。真正的实体,就是个别事物,是一切谓词的载体,他又称为“第一实体”。属性和种类等范畴,又叫“第二实体”。只有第一实体才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第二实体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肯定了一般就在个别之中,从而否定了柏拉图的“相”的理论。
柏拉图是爱美、爱智慧者。他认为在天上有个万能的理念,世间的一切都是对于理念的模仿,他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亚里士多德精通物理学、数学等关于事物运动具体的知识。他的思维方式是从具体的事物出发,得到关于事物具体的、可靠的知识。正如拉斐尔在《雅典学院》中所描绘的柏拉图以手指天、亚里士多德以手指地:两位伟大的哲学家一个运用的是“向上”思考的方式、一个运用“向下”思考的方式。正是由于思考方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不同,所以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对待艺术的态度,师徒二人也持截然相反的观点。在古希腊“艺术模仿说”得到普遍的认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但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模仿现实这一不真实的表象而比现实更低劣。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模仿说”则认为诗比历史更具有哲学意味,艺术具有比历史更高的真理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尽管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但是艺术不仅反映现实世界的个别表面现象,而且还依照“可然律和必然律”来描绘事物,揭示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从而达到真理的高度。一切正常出现的现存事物都是出于“必然律”,未发生而有可能发生的事物遵循的是“可然律”(包含“必然律”)。他还把“可然律和必然律”作为衡量艺术的一个根本标准。悲剧中情节的安排、人物的性格等都要符合可然律和必然律。但艺术模仿现实绝不仅仅拘泥于现实,艺术的理想应该是对现实更高、更深刻的把握。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艺术与现实和历史的关系。这个观点不仅肯定人们的历史生活是艺术的本原,还有要求艺术的理性内容必须与生活的内在逻辑具有统一性。他强调的“可然律和必然律”就是历史和现实生活发展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亚里士多德艺术模仿说已经有了崭新的含义:模仿不仅是对现实的简单描摹,而是从个别中找出普遍的意义,揭示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艺术与知识和真理相关,艺术也具有一种生活教科书的性质。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观点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奠定了西方古典美学此后2000多年对于艺术的两种基本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