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于丹讲论语?
于丹讲《论语》,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于丹在央视讲《论语》,受众数量极大,随后又出版了书籍,借助于央视一讲成名的明星效应,书籍自然也销量巨大。可以这样说,于丹讲《论语》,对于多数国民对孔子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其正面意义是主要的。但从另一方面看,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有两点:
第一,由于于丹是传媒文化学者,非文史哲类专业学者,她对《论语》的研究,自然与专业学者不能相比,其对《论语》的理解和讲解出现一些错误也在所难免,但因为她影响太大,有些错误,可能会成为谬种流传,以至于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举一个例子,于丹在讲朋友之间的言谈应注意的问题时,引用了《论语》的一段话:“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未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翻成白话意思就是:侍奉君子易犯三种过失:言谈尚未轮到他而抢先说,叫做急躁;言谈轮到他而不说出来,叫做隐瞒;不看君子脸色而贸然开口,叫做眼瞎。很明显,这说的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于丹却说这是朋友之间要注意的问题。有些语句的意思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但这段话的理解没有异议。类似这样的解释,肯定会造成人们对《论语》和孔子的错误认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就是人们传说的有关于丹的一些为人处事的负面信息。人们最痛恨的就是嘴上说得好听,实际行为龌龊的一类人。当然,这些信息无人证实,也无人有效澄清,所以就令社会对其本人形成了负面印象,进而使人们对其所讲也产生了厌恶之感。
总的说来,于丹对于普及《论语》和宏扬传统文化的贡献是巨大的,但其对《论语》的部分错误解释也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知。至于其本人的某些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要求,可以存而不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