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开展习惯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的孩子正是习惯和性格多变的时期,养成比较好的习惯和性格可以终身受益,而家长码帮助和引导就显得非常重:其一,尊重孩子的天性。贪玩、调皮、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不能压制,否则,孩子内心的喜怒哀乐无法释会形成逆反心理和反常行为;不可放纵,否则,孩子会沿着快乐、轻松的轨道往下滑,逃避担当、责任和约束,特别是学习这种苦差使。其二,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性格首先得让他(她)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和性格,作为家长在饮食起居、接人待物、学习工作等方面要明确告诉孩子怎么做,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多参与、多观察、多体验,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扫地、倒垃圾、吃饭等小事做起。其三,家校互动,正向引导。小学阶段孩子年龄还小,学习的功课也不复杂,但是,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不简单,自尊心、好胜比我们想象要强。作为家长要和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对孩子任何积极向好的行为都要予以足够的肯定和支持,让孩子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对其不良行为不可简单粗暴进约指责,而要耐心予以纠正。其四,双重身份,多重角色。孩子是自已的,也是社会的,作为家长有批评、教育孩子的责任,同时又有尊重孩子独立人格和社会主体的义务,在做孩子家长的同时,也要善于做孩子的朋友,与孩子平等对话,相互沟通,埋下孩子独立思考、决断的种子。其五,保障基本条件和要求。孩子的成长需要最基本的条件和要求,包括学习用品、参加公共活动、必要的旅游等,不能让过于恶劣的环境条件限制孩子的想象力,或形成自卑心理。
一、更好地开展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真正的困难来自于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对“问题家庭”和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可能会占据班主任工作的80%,这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酷的现实。
二、与家长求“同”存异。通过召开家长会,通过去家访,通过家长的来访,通过与家长通电话等,向家长传递一个共同的、最朴素的愿望,即老师和家长要一起努力,让孩子自己,在将来能过上良好的生活。告诉家长,什么是良好的生活?让家长体悟:他们目前的教养方式和教育方式真的能让孩子自己,在将来能过上良好生活吗?
三、明确必须培养孩子的十大能力或十大习惯
教师和家长必须联合起来,坚决培养孩子的十大能力或十大习惯。
1.遵守时间、利用时间的能力;2.卫生、干净、整齐的习惯;3.合理锻炼身体的习惯;4.文明、礼仪的习惯;5.男、女生规范交往的能力;6.安静、专注的能力;7.初步规划人生的能力;8.有担当、认真负责的能力;9.控制情绪的能力;10.长期积累、不怕麻烦的能力。
结论:
要让家长明白,家长的认真思考、家长的身体力行,加上合理的学校教育,可以达到送孩子去上学的目的:让孩子在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并且让孩子在将来,能过上良好的生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谢谢您的邀请。作为教师,要帮助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有优势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相对来说更听老师的话。要帮助小学生养成好的习惯,我有如下建议:
1.教会家长,每天孩子回家,首先询问孩子“今天学校发生了什么开心的事情吗?”,这样孩子就会回忆在学校期间快乐开心的事情。每天强化这样的回忆,孩子会觉得上学很美好,也容易培养孩子乐观的人生态度。
2.老师和家长配合,一起监督孩子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完成家庭作业。而不是回到家以后,玩玩这个,吃吃那个。学霸的习惯养成,大多是在小学。我要求孩子放学2小时内必须完成作业,做不完也不让写了。之后的时间1~4年级每天完成50道口算题卡,每周每门课1~2张卷子,自行检查,我批改发现的错题,错一道罚五道。这样就使他养成了自我检查的习惯。扎实的计算功底对将来理科学习非常重要。后来,我问一个孩子考入浙大的家长,她孩子小时候跟我的方式基本一致。
3.小学孩子的业余时间相对充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刚开始陪着孩子一起读故事书,然后让孩子把故事情节复述给你听,既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的记忆力。后期当他词汇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让他看故事书,有的人说,我家里没有阅读氛围。我的做法是,除了日常陪读外,每周末抽一个下午带孩子在书店度过,因为书店是阅读氛围最浓的地方。
另外,当孩子能按既定的规范做时,要及时给予赞扬,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把这些习惯固化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