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现在大面积做产业结构调整,将来该如何应对粮食减产和产业过剩等诸多问题?
0213农业引擎助力乡村振兴规划。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大势所趋,但是不是会向您所担心那样趋向发展,有待商榷。
另外,如何应对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影响,也同样需要从国家、产业和个体等三个不同层面来讲才容易说的明白。
先说趋势问题,所谓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是允许所有的耕地都可以调整为经济作物的,有18亿亩基本农田是非常严格的不允许动的。如果要在基本农田上新种果树、建设设施温室,都是不允许的。
如果做了就会被强制要求恢复耕地性质,改回粮食作物种植。 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粮食产量连续十二连增十三连增的原因之一。
作为国家层面的农业结构调整,需要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进行加强做优,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不鼓励非优势产区的人为强制推广,对于个体的小面积试种是不会限制的。国家会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的。
从产业层面讲,根据市场规律进行调整才会有持续性,也才会长久,所以有些局部的生产过剩是难免的事情。市场生产会有自调节自组织能力,这方面产业发展会自我成长。
从个体层面而言,唯一的目的就是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如何获取到最大价值,这是评判个体行为是否合适的一个标准,也是社会经纪人自己做决策的常用标准。
所以需要了解发展大势,跟得上产业发展脉搏,走得出自己的路,这才是核心。
把问题的层面和维度划分开,就容易做出符合自己的面对的事情的解决方案。
->【农业引擎agrisky】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互动交流;
有返乡下乡创业项目、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农场园区建设运营等相关方面的问题,可以给我留言或者在下面评论。
农村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是农村第三产业结构。这其实是经济学的概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了解很正常,因为“专家”喜欢这样说,老百姓只考虑干什么能挣钱。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经济活动中,人们主要向自然界直接索取财富,即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产业经济学把这种经济活动称之为第一产业。”作者是农村人,不须换这些文绉绉的东西,说句大白话,就是你种地,种粮食,卖粮食,就是第一产业。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对第一次产业的产品进行加工的工业生产活动和制造业活动,成了社会再生产的主要经济活动,产业经济学把这种经济活动称之为第二产业。”前面是专家的话,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好理解,其实呢,种地是第一产业,种出来的粮食加工,就算第二产业了,就这么简单。
“到了最近几十年,随着社会生产的迅速提高,又出现了为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服务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信息、科研等新兴产业,并正在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经济活动部门,产业经济学把它称之为第三次产业。”
这是什么意思呢?农民种地,面粉厂磨面,村里的小超市销售袋装的面粉或者挂面,他们就是第三产业。其实也就是说,不需要自己付出直接劳动,从事销售、物流、信息等服务的人,就是第三产业从业者。
比如作者回答关于农村的问题,自己不种地,但是并不代表不了解农民的辛苦,码字发表也算是第三产业。
农村第三产业的调整,分为政策性调整和自主性调整,政策性调整就是当地政府提倡的一些农业调整项目,最主要的体现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开办农村扶贫工厂。这里有一些问题对立比较尖锐,首先,地方政府搞乡村旅游开发,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农民并不买账。
第一、很多乡村游设计不合理,资金投入后没能够产生盈利,增加了当地负担。
第二、占用农民耕地,赔偿很难落实,导致地方政府公信力下降。
第三、乡村游带来的好处还是给村里有钱的、有权的人,贫困家庭打工都不好找。
第四、盲目扩建,引进常绿灌木,毁坏本土原始植被。
至于农村扶贫工厂,大多都是一些较为低级的手工业制造,盈利能力也很有限。
所以整体来看,农村第三产业结构的调整任重而道远。
至于农村第三产业结构自主性调整,就是丛林法则的优胜劣汰了,有门路,有能力的家庭,实时把控市场,进行自己的调整,至于没有能力的家庭,即使别人想帮也用不上力。这里面最关键的两个因素就是劳动力和知识接受能力,贫困家庭一般都不具备这两个条件,第三产业也就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只是作者的一点思考,如果您有不同意见,欢迎留言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