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你都获得哪些感悟呢?
《道德经》和老子一样,神秘而睿智,不知道古人在科技水平那么低的情况下,是如何获得的那些智慧的,以至于现代物理学也是建立在老子的“无”理论基础上的,.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感慨:“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接触《道德经》不到一年的时间,许多朋友说已经研究老子和他的思想一二十年、四五十年,尚在门口徘徊,当时还不以为然呢。一年来,我对《道德经》越来越痴迷,越读越觉得它深奥而平民化,从开始的文字解读到后来的逐渐领会,越走越对老子充满敬意,越走越觉得古人的神秘和伟大!
古希腊哲学家被誉为“仰望星空”的智者族群。而老子却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以理解,但是我们能知道的都是基于生活的常识和对社会人世的基本了解。对于玄之又玄的天之道,地之道,他受到了什么启发?是怎么知道的呢?而且在人类生活的早期,对于刚刚脱离蒙昧状态的古人,老子独辟蹊径,单单开启了终极追问之旅,他的思想来源何处?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是古老的伏羲八卦吗?那么伏羲的思想又源于何处?为什么伏羲只研究了“象”“数”的关系,而老子却形成了完整的“道论”和“德论”体系?
这样的问题,让我常常心生敬慕和追究念头,因此老想探究他的思想的根源和智慧的博大精深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以我目前的能力,实在是只敢想想而无从得知,只能慢慢学习慢慢积累,先丰富再提高,争取尽量多地汲取他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
这一年里,自我感觉比去年有明显进步,不仅表现在对《道德经》的理解上,更主要的是对于人生认识更准确,对于为人处世的态度更加端正,主要表现在自己的了解更深透一些,修为上更加有礼有节,个人的所谓脾性得到有效控制,从前感情用事的毛病改掉许多,谦和包容的心态明显好于从前。
其实改变是多方面的,因为知道了很多的道理,比如荣辱、得失、美丑、是非、善恶等等,以前只是单纯地看待这样现象,把事情看得极具个人色彩,要么是黑的,要么是白的,于是喜怒发之,褒贬加之。现在明白了,一切事物都具两面性,好不好都是自己附加上的,自己以为好的就一定是好的吗?自己以为不好的就一定不好吗?不见得。
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法自然”的,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它顺应了它自己的发展运行规律,好不好都是人们强加给它的,这件事是自己亲力亲为的,要说不好,也是自己没有把握好事物的运行规律,干扰了它的正常运行方向,俗话说,事在人为,就是这个道理。他之所以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别怪事物,这个“因”是自己种下的,因此它就只能结这个“果”。因此,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可埋怨的?一个过程而已,要说不符合自己的理想,那就总结经验,积淀思想,慢慢转化成智慧。
人们,谁没有攀比之心,张家长李家短,总是爱比较,拿自己的尺子量别人的鞋,总看人家比自己好,其实都一样的。“道生万物”“天道无亲”,万物具有了道的德性,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哪里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自己所以是自己,就是因为自己是唯一的,万物平等,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能一样呢?所以不要攀比不要琢磨别人如何,应该为自己而庆幸、而喝彩、而自豪!
就说这些吧,想哪说哪,不成章法,一点感慨而已。
老子,亦称老聃,与孔子同时代。关于他的生卒年代和他的身世,今已无法确考。据司马迁说,孔子还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问题。他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宫,后来他眼看周朝衰败,就回到他的老家楚国苦县(今河南归德一带)去当隐士了。
道家的《道徳经》和儒家的的《论语》是战国时代最先出现的子书。《道徳经》是诗体的哲学笔记,比起《论语》来,它是纯粹哲学的、简约的、结构式的文字。
老子处于诸子哲学发展的初期,还没有到百家争鸣的大辩论时代。因此,《道徳经》是用说明的方式,平铺直叙,而不是论辩的方式,反复驳难。
在政治上,老子对日渐衰败的奴隶主阶级的典章制度,也失去信心,主张干脆废弃。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制度和新兴事物,他更是深恶痛绝,加以攻击,谴责封建统治者奢侈挥霍,指责他们对人民繁重的租税和发动残酷的战争造成田地荒芜,百姓饿死,骂他们是强盗。那末,老子的理想社会是什么呢?他主张“无为而治”。即他所说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五十七章)。因此就要“绝圣弃智”,一切循其自然,回到“结绳”的蒙味时代。这个时代就是“小国寡民”,但鸡啼狗叫,人们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天下就太平无事了。
老子提出了“道”为世界万物的根本。但是老子提出的“道”,不是物质性的实体,而是一种虚无恍惚的东西,它超越时间和空间,也超越人们的认识,人们对它是听不见,看不到,摸不着,是无形无声无物、静止不动的绝对精神。这个精神性的“道”,在《老子》中,也称之为“无”、“大”、“一”等等。
那末,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又是如何从无到有?老子说,这个变化过程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道”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由它产生的世界万物,它也不去“主宰”它,这叫自然无为。
老子有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例如他把复杂的变动的世界万物,抽象出长短高下,刚柔强弱、智愚巧拙、生死胜败之类,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老子》二章),矛盾着的双方,一方依另一方的存在而存在。这种矛盾的统一观,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个重大发展。不仅如此,老子还提出事物的发展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所谓“反者道之动”(老子》四十章)。这是老子对“运动”观点的一个重要认识。老子这些扑素辨证法,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道德经》其实是教我们如何超凡入圣的经典之作!我们都掌握了道不就可以成为圣人了吗?
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很清楚了,他观察天地万物,发现有一种东西是万物的本源。在你这里,也在我这里,而且同时在你这里也同时在我这里。它他发现,任何一种东西都是由它组成!无二无别!老子实在不知道该给它起什么名字,也不知道怎么描述它,就称这种事物为“道”!
只有到达圣人的境界,才能真正明白老子所说的“道”到底是什么!孔子到达了这个境界,但是孔子和老子所走的路又不相同!老子是教圣人的。什么意思呢?通俗点说就是,他的学问是高层次的人类才能懂的!而孔子的学问是教中间阶层的。比如,士大夫、精英人士、企业管理层等等。释迦摩尼佛更加是到达了这个境界,甚至比这个境界还要高。因为文化领域分:魂、道、法、术、器五种境界!老子的《道德经》讲的是道,帝王将相、中国社会高端人士,他们承载的是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思维和革命性的突破!孔子的《论语》教的是中层人士,告诉他们遵纪守法、尊重规律才是生存之道,他们是为了执行高层人士的思维和变革!而还有芸芸众生,数不清的劳苦大众,他们活着的内在精神谁来解决呢?是释迦摩尼佛来解决。佛祖是讲“魂”的。佛祖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轮回的,还有来世,给了众生希望!不管他们三位哪一位,都告诉了我们,这个世界的真相。只是我们的境界低,被各种物质的欲望蒙住了眼睛,无法理解他们真正的大爱![祈祷][祈祷]
谢谢邀请回答,《道德经》五千多字的著作,可以说从其中吸的营养能让人一辈子受益。我经常读《道德经》,我的感悟有如下三点,大家一起品析。
一,处世的学问。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水是世上最高善。水能乐意使万物滋长,并不与万物竞争。水又能甘心居众人不愿意处的位置,并无怨言,这才是最接近的道。
人处世要像水一样唯善是举,谁能够做到这一点,谁就是真正活在快乐之中。现代社会,人不能孤立起来,我们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有家人有朋友的支持。我们处世之道,要学会不争之争,别人都去抢的事,不一定是好事,只要心里一想争,那么为人处世多了敌人,别人都不抢不一定是坏事,我们处世之道又多份承担。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做事要向高处看齐,做人要学会水的低调。只要你与水一样与人为善,就会发现生活的美好。
二,做人的智慧。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人,但认识自己的人最高明的人。在社会中做人首先要会了解别人,他是什么类型的人,值得交往,值得把心掏出来吗?别到时候让别人出卖,让自己后悔,能了解一个人,能清楚判断出他的弱点在那里,以后与他交往需要注意什么,这样的智慧只是识人。最难是识己,因为自己的缺点错误,是通过成长逐步认识的,原来的我是如此,自我感觉良好只是一个假像,当撕掉后,看到真实的自己是如此,记得看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日记,记载年轻时一对女人萌动的语言,那么赤裸裸的。后出版日记时,问季老删除吗。季老拒绝了,说道,我非圣人,年轻人的正常的想法。这就是自知,这就是高明,不活在虚伪中,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三,做事的态度。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你看自然界,合抱粗的大树,也是从小树苗一点点生长起来,九层的高台,都是从第一层层打地基起的,想要到远方千里之外,要从脚步一步步的起程的。有的人好高骛远,一下着就想干大事业挣大钱,其实那有什么大事业,只是巨多的小事合在一起,利都是一点一滴积累的,都要从零开始,想要去改变命运,就要走出第一步,先改变自己的生活。小事都做不好,何谈大事,一屋不扫,敢扫天下,扫天下你知道从哪里开始吗,无非在网上人云亦云罢了,一个人的成功是走好脚下每一步,做好身边每一件小事,了解别人认识自己,然后像水一样择善而流,一定会有收获的。
谢谢您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读《道德经》感悟良多,书之道,在于学以致用。故总结如下:
第一,教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不足。《道德经》里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别人批评我了,或者指出我的缺点了,或者认为我的做法不好了。如果反唇相讥,对提出问题的人恶语相向,只会激化矛盾。还不如就事论事,改变别人是很难的,改变自己也很难,但至少不会生闷气,而且如果想通了,发现别人指出的问题,就是自己的问题所在,改正了,反而对自己有利。这就叫做不自以为是。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很难避免不出错。有些是自己造成的,改正之后对自己也是有利的提升。
第二,教会了让我如何正确做事。《道德经》上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把困难的事情分割成细小的环节,一个一个环节扎扎实实分步骤落实执行,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细小问题之所在,解决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例如自行车坏了,不能骑了,这是大而无用的问题,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自行车坏了,是车胎漏气,还是轴承磨损偏移,漏气就补胎,或者更换新车胎,轴承磨损偏移,如果更换里面的钢珠可以校正偏移,就更换,如果不行,就更换轴承,更换辐条和排圈。只有把大的问题分解开来,划分成一个一个具体的细小的问题,对细小问题进行精准定位,才便于找到着手的具体解决办法,使得坏了的自行车能正常骑行。工作生活中,看似难办的事情,如果能抓住矛盾的关键点,将关键点再进行细分,找到具体的着眼点,就更加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或者突破。
第三,正确对待荣辱。《道德经》上说:“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有了荣誉或者有了耻辱,要像祸患来临一样对待它们。得到了不过分开心或者忧愁,失去了,也不过分追悔。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心理和身体不被外界的刺激左右,回归到平静恬淡的状态,有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乐极生悲,忧思成疾。这就是没有正确对待自己的荣辱走向了自我伤害的悲剧。
第四,尽量不生气。《道德经》上说:"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别人以怨报德于我,我以德报怨于人。宽容对待他们,自己心理宽厚,如果锱铢必较,非要争个高下输赢来,苦了自己,累了别人,两败俱伤,得不偿失。宽容待人,给自己留退路,给别人留方便,自己心安理得,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血雨腥风。所以,宽厚处世,反而身心统一,不容易自寻烦恼。
第五,简单就快乐。《道德经》上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心理烦乱是因为想的多了,欲望多了自然就焦虑不安,可做的事多了,就手忙脚乱,不如删繁就简,抱守简单的做事方式。自足然后止,简单就快乐。
以上五点,希望对您有用,我是美文创作者钟子美,也可浏览我的文章,欢迎您提出不同意见,在此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