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老师说李永乐老师“不懂装懂”,你怎么看?
谢谢你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经典的比喻。“你坐在一个漂亮姑娘的身边,坐了两个小时,感觉上却是一会儿工夫;而当你夏天紧挨着一个熊熊燃烧的火炉时,哪怕只坐一会儿,但仿佛已经是一小时,这就是相对论。”这个比喻让人印象深刻。科普知识与此相似,着重于深入浅出,每个人说法不一样,理解有偏差,但殊途同归,抓住事物的本质。
第一,做科普不容易,请互相理解
我讲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我退休后,在一所私立学校上课,有一位我很敬佩的大学教授把他的两名物理教育学硕士放在我那里实习,跟着我听课,最后安排了一次试教。
那次试教之前,我帮两位实习老师请了我市有名的优秀教师听了他们的教学设计,并作了补充修改。
后来上课时,作为导师那位教授也来了,听完课后,我们一起评课。我们几个初中教师从教态、语言表述、实验和板书设计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们的导师则从大学物理的高度说明了哪些说法不完善。我知道大学教授说得对。接下来我们讨论怎么根据大学教授提的建议,来对初中学生授课,我们发现我们必须增加新的概念才能讲得清,而这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在大学教授看来,我们初中物理老师讲的许多内容都有不完善之处,因为一个物理现象本身很复杂,我们把复杂现象简单化了,因为我们没办法面面俱到,还能让初中学生听得懂,便于他们记忆。
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初中教材,也在反复修改,为了让刚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容易懂,把那些抽象的标准的概念浅显化和具体化。就是同一个概念,也和高中的有差别,高中的概念更加完善。你不能说我们初中老师教的是错的,这是没办法的办法。
第二,希望两位科普老师求同存异,实现双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郭老师和李老师都是我的同行,希望你们共同携起手来,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为了我们物理的科普事业,共创辉煌!
我说得不对的地方,请两位老师原谅!谢谢!
很高兴为您回答这个问题,对天下很多不怎么了解物理世界的人们来说,两位科普老师相互指出对方缺点是好事,相互就说话激烈些也没关系,两老师可相互促进成长,但我们社会对他们要有科学的态度。就此我们来聊一聊。
李永乐老师为了给大众讲清物理原理,他在想办法讲得浅显些,可能他考虑到中国10多亿人物理知识基础特差,抓住知识核心要领,忽略次要因素,让听众集中精力听懂某个点,这样可以避免分散精力到处听不懂。我也认可这种讲法,但又出现了一个问题,物理知识形成的逻辑思路是个统一体,从知识的全局来看,会发现讲的不完整,甚至有问题,但从人的认知角度看却可以让基础差的人学懂一些,如讲得很全面,很高深,基础差的人可能什么也听不懂。如果李老师逐渐多次完善讲的内容,可弥补上面的缺点,郭老师是从专业角度要求物理知识学习,实则那是人们物理知识高级学习阶段,在科普大众初级阶段没必要,我通过实践经验也不能把太专业太难的知识讲给知识基础不好的人们,那样人们会失去学习兴趣将一无所获。人们在认识规律过程中总是循序渐近的,不可能一下子变得特别专业,我们应允许认知过程中犯错。
伟大的亚里斯多德物理学中犯了很多错,但他依然对全世界人类物理知识做了巨大贡献,牛顿在光的波粒二性中也犯了错,但他对光学做了巨大贡献。人类认识世界总是从错误认识逐渐到较正确认识。社会要宽容两位老师的争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太空中没有空气介质,飞船没有反作用力怎么飞呢?
太空中没有空气介质,飞船没有反作用力怎么能飞?
其实这个问题是不太准确的。首先,飞船有没有反作用力,跟太空中有没有空气没有关系。其次,飞船是有反作用力的。 我想,既然能提出这个问题,提问者一定是认为飞船和飞机的飞行原理是相同的。但其实两者有很大的差别。
先来看看飞机。飞机为什么能够升空?简单概括,就是因为伯努利原理。什么是伯努利原理呢?就是当流体速度加快时,物体与流体接触的表面上压力会减小,反之压力就会增大。来看这个图,机翼横截面积的形状,空气从机翼的上下两方流过,而空气在机翼上方的流速要更快一些,因此,上方的压力减小,飞机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这个实验你也可以自己在家做,你只需要一张纸条就可以了,把纸条放在嘴唇的下方,然后向前吹气,你会发现纸条,飞起来了。
再看看宇宙飞船,在太空中没有空气,因此也就无法应用伯努利原理。但是太空中有一个优惠的地方就是没有阻力。没有阻力会带来什么效果呢?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飘在太空中,然后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会怎样呢,你就会沿着打喷嚏相反的方向飞出去。飞船也是一样的,如果它想前进了,就会不断的向后打喷嚏。飞船进入太空中携带了大量的液态气体燃料,他们经过发动机,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点燃,就会快速地喷射出去,这样飞船在相反方向就会得到冲力,从而加速前行。
这其实是应用了动量守恒的原理。就是说在运动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时,运动系统内的动量是恒定的。即MV=mv,这里的m是物体质量,v是运动速度。
什么意思呢?台球大家都玩过吧?如果不加转,母球和目标球对心正碰,目标球会继承母球的速度往前走,而母球就会停止。这是因为,母球和目标球的质量相当记为m,碰撞前,目标球的速度是零,母球的速度是v,他们的动量和是mv,而碰撞后它们的动量和依旧就是mv。
另一个例子就是大炮,如果大炮的轮子不固定,那么在大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一定会把大炮往后推,因为,在发射前,大炮和炮弹的速度都是静止的,它们的动量和是0,而当大炮发射后炮弹以速度v向前进,因此大炮必须以速度V向后走以抵消炮弹产生的动量,来确保它们的动量和依旧是0。也就是mv+MV=0。因为炮弹比较轻,而大炮比较沉,所以即使炮弹以非常快的速度射出去,大炮后坐的速度也不会很快。
这个例子迁移到太空飞船上,你可以想象太空飞船是一门大炮,而它的气体燃料就是炮弹,它若想前进,就必须,把炮弹快速地向后射出去。因为太空飞船和气体燃料之间的质量相差悬殊,所以气体燃料需要在发动机里经过爆燃再射出去以达到相应的速度。太空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失重,可以近似的认为它受外力作用为零,一旦飞船获得速度,它就会持续前行,如果想要停止,它就不得不向前喷气来抵消速度。
孔子怎样阐述“见贤思齐”?对教育有什么启发?
子曰:“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见到贤能的人,便想着如何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反省自己。”这是孔子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是谈学习的态度和方法问题。孔子认为,一个人不但要向“贤”者学习,也要向“不贤”者学习。见到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就应该努力向他看齐,学习他这一方面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思考自已是不是犯过与他类似的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这真是至理名言,在学校教育中,管理者如果能营造一种“见贤思齐、自我反省”的良好校风,不但能在师生中形成一种互相学习、争创一流的良好竞争氛围,而且对提高师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不断完善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营造见贤思齐的良好校风,首先要引导师生端正学习的态度。每个人都要静下心来、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尤其是那些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的人,更要虚心向人家请教,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或者超越他们的水平,这是聪明之举,也是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选择。比如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善于学习的老师是不会错过这种机会的,他们每堂课必到,既向比自己业务水平高的优秀教师学习,也向暂时不如自己的年轻教师学习。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成功的地方,还是失误之处,他们都会记录在案,成为学习的资源,抱着这样的态度研究教学,业务水平能不提高吗?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倡导这种见贤思齐的良好学风,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全体学生共享,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
与见贤思齐相对立的是妒贤嫉能。有些校长在赴外地参观学习时,与优秀学校不比管理比师资,不比成绩比条件,不去深入研究这些学校到底哪些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人家取得的办学成就不以为然,吹毛求疵;有些老师妄自尊大,把自己封闭起来,当别人在教学上取得成绩时,不去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而是自以为是,或者故意贬损别人,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不参加,当教学上出现失误时,则强调客观理由,不从自身找原因。事实证明,妒贤嫉能不仅是学习的大敌,同时也会加重一个人的精神负担,造成人格扭曲。试想,一个人整天躲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总是害怕别人超过自己,想方设法打压比自己强的人,不精神失常才怪呢。
其次,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见贤思齐的机会。比如,举行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学生励志报告会以及各种形式的业务比赛活动等,为师生创造学习的机会,提供学习的样板。如果本校资源不够,还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办法,充分挖掘外地学习资源,提升学习的层次。
再次,要引导师生养成自我反思的良好习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向别人学习,不仅要反思别人成功的地方,看一看对自己的成长是否起作用,还要反思别人失败的地方,看一看自己是否犯过类似的错误,应当怎样克服等。同时,还要不断反思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想一想每天的课堂教学,哪些地方成功?哪些地方失败?有没有改进的措施等。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班主任要经常引导学生思考:我与优秀学生差距到底在哪些方面?应当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弥补?有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连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非常中肯地道出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作用,与孔子倡导的“内省”之说异曲同工。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