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在历史中是怎样的存在?它的存在对后世的影响又是怎样的?
大变革时代——屈辱与涅槃、举步维艰,满目蹒跚。
满清造历代专制之巅峰,经典之阉割,文人风骨之凋零,亘古未有。
如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的钱穆先生所言,明清专制,而明尚有制度的建设,而满清则全为法术,是一个视臣子文人为奴才的王朝。
历史步入近代,列强的坚船利炮相继轰开国门,闭关锁国数百年的落后中国在先进的科技文明面前显得相形见绌,一触即溃。
此时的满清政府,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八十万常备军,但无论是看家武力八旗兵还是入关后收编的汉人武装绿营,皆早已腐朽不堪,难当大任。
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诸强的持续侵犯与国内风起云涌额农民起义,清政府不得不放开地方团练,允许汉族地主士绅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逐渐掌控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军大权,汉臣崛起的速度超过了此前的两百多年。
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和李鸿章代表的淮军成为抵抗外侮与镇压太平军的主力,地方上,渐渐放开的管控也让一大批汉族官僚总督成为手握重权的封疆大吏。
也正是由他们,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由器物、制度到思想,中国的近代化旅程开始步步深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相继失败和与列强战争的次次受辱,国内此起彼伏的改革呼声,也终于倒逼满清政府开启宪政道路的探索。
满清后期的新政与立宪,其实迈的步子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并不算太小,当然对于彼时立宪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特别是慈禧、光绪死后,摄政王载沣成立的皇族内阁,真是一招臭得不能再臭的棋,愚蠢至极,一下让所有立宪派前心凉后背,对清廷彻底寒心。
满清统治到了这时候,满不如汉已经是两百年来的趋势,而地方坐大,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局面业已存在了几十年,这时候搞个皇族内阁,想要收权,挤压汉臣势力,强制收缴地方军政,强人慈禧都办不到,更何况这一群整天只知提笼遛鸟的纨绔子弟、酒囊饭袋。
清末的宪政民主之路,要开放政权其实早期也不可能对多少人开放的,真正的普通百姓是难以短期内分享民主的果实的,实际也不过还是对士绅地主等精英阶层的共享权力,在他们还活着的时间内,手里放出去权力,并没有大到足以令其恐慌。 这个道理,慈禧懂,只是她的后人不懂,并且严重误判形势。
一时辛亥起,武昌首义,风卷残云,历史,再也不能回头。
——闲畔落花
评价历史要客观公正,晚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变革史,在中国历史上是重要的时期。
晚清是指鸦片战争到清朝灭亡(1840年到1912年)的72年时光,这一时期国家动乱、名臣辈出,是一段风云岁月。
改革与保守共存
在同治光绪年间,由朝廷的恭亲王奕訢和地方的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臣掀起了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这是清朝改革的第一阶段。在戊戌年间的变法运动,属于第二阶段,而我并不认为戊戌变法就真的是对的,改革当然没有错,但是绝不能像戈尔巴乔夫一样操之过急,而庚子国变后的慈禧新政是清朝改革的第三阶段实际上是戊戌变法的延续,其深度和广度则更深,而在这些历程中,变革派和保守派的斗争始终持续着。
战乱与中兴并存
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运动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不断的战争中,清朝的洋务运动、清末新政皆为国家带来了发展,尤其是洋务运动,使得同光年间有同光中兴的美誉。也是封建帝制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女主临朝和毁誉肃毅
慈禧太后执掌清朝命运数十年,在初期,慈安太后、恭亲王与她同是掌握大权,随着慈安太后薨逝和甲申易枢,她开始了独掌大权,她崇慕奢华,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做了错误的决定,这绝非一个合格的统治者。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清末的屈辱是封建制度衰落的必然结果,不是一个人就可以阻挡的。在此也要指出,某些人指责慈禧太后最常说的两句话,“宁赠友邦,不与家奴”,这句话不是慈禧太后说的,是革命党人出于政治目的强加于她身上的,第二句话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语文稍稍好一点就知道,本意是“衡量中华现在所有的物力与财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尽量让各国满意”,这句话是慈禧太后在庚子战争后媾和时说的,很多人穿凿附会理解成“用尽中华的物力也要让各国开心”。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慈禧太后的确要为清末的甲午战争和庚子国难负责。
李鸿章的毁誉,在去年叙利亚遭空袭后网络流传的“年少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总的来说,晚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转折期,晚清重臣袁世凯也开始了中华民国的序幕,其所训练的新军,也成为后来军阀混战的本源。晚清的历史也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