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美文网

Hi, 请登录

廉政日志,廉情日志范文

《资治通鉴》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资治通鉴》

司马光说:

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体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

廉政日志,廉情日志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光写史的目的,就是宣扬孔子儒教思想,作为正统的思想体系。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了高度概括和评价。他说:

文王序《易》,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在于分 ,分莫大于名。

廉政日志,廉情日志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礼纪纲也,分君.臣也,名,公.侯.卿.大夫也。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的儒家“礼论”进行了史料论证,认为礼是国家强盛巩固的根本,不尊循礼治的准则就会毁灭失败。

楚国失败,商朝的灭亡,都是因为统治者没有遵循以礼义治国 的原则。

廉政日志,廉情日志范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地是生命的本源,祖先是种族的根源,国君是治国的基础。礼可以敬天奉地.尊重先祖和国君,这是礼的三条基本原则。

天下人服从礼治就能太平安定,服从礼治就能安居乐业。天尊地卑的观念自从明确以后,君臣上下的关系就可以确定了。

尊卑上下的关系确定之后,贵贱等级也就分明了。

孔子定位.正名,宣扬王权天授,为政治制度中的等级制度从“易经”中找到哲学依据,从而完善了儒教。

“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礼制,是孔子一生追求的政治理想。而实现这个理想的道路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司马光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

有哪些东西被我们遗忘了?

在物欲横流的当下,确实有些东西被一些人遗忘了。如:

行孝。在这急功近利的时代,为善递爱行孝,仿佛被快节奏的生活不停地摊薄、稀释、遗忘。很多人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借口,将回家的行程一改再改,将陪伴年迈父母的时间一压再压。工作很重要,应酬很重要,名利很重要,赚钱很重要,唯独对待父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现实总是残酷地告诉我们:子欲养而亲不待。

廉洁。有些人稳不住心神,抗不住诱惑,耐不往寂寞,守不住清贫,弄虚作假,损人利己,假公济私,利欲熏心,尔虞我诈,徇私枉法,攫金捞银……把廉洁自律,廉洁奉公,抛到九霄云外,从而加快生命的谢幕。

感恩。在一些人眼中,“感恩”成为一个陌生的词语,远远地离开了“服务区”。关爱陷入贫困,真情陷入盗版,良知陷入尘封。感恩的缺席,孝心枯萎,真诚休假,热忱下岗,尊重匮乏,体谅匿迹,胸怀狭窄,私欲暗生。

厚道。有人把厚道这种气度、这种情怀、这种雅量当成懦弱,当成愚纯,当成无能。于是以怨报德,以恶报善,冷漠苛刻,贬损敌视。缺乏厚道,那些口蜜腹剑者,阳奉阴违者,口是心非者,勾心斗角者,斤斤计较者,小肚鸡肠者,都从阴暗的角落里溜出来惹事生非。

自信。有些人缺乏自信,丢掉自信,迷失自我,从而淡薄理想,抛弃激情,远离奋斗,于是随波逐流,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碌碌无为。

忘掉人生应坚守的东西,犹如行尸走肉,虽生犹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闯入了我的世界,充实了我的生活,QQ的出现消遣了我的空闲世界。随着社会的发展,QQ逐渐被微信“取代”,若不是闲暇之余翻手机看见它的存在,可能它真的被我遗忘了……

相比微信,我似乎更喜欢QQ,曾几何时,只是偶尔翻看微信朋友圈,到如今,似乎特别依赖这种习惯性的翻看,其实能看到的信息量也不大,但就是成了习惯,有时候会觉得想看手机的那种感觉应该就像烟瘾上来的不能自拔。有了微信,风靡一时的QQ似乎被冷落了,但我却依旧喜欢QQ,因为这个圈里的知晓量小,被关注度也小,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写东西,发状态。闲暇之余,浏览了一遍自己QQ中的日志和说说,突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平时不经意间的点点滴滴竟然能勾勒出一段美好的记忆:那一年我考入了大学,那一年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那个母亲节我送给了妈妈最美好的祝愿,曾经的那时我告诉自己“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那一年公务员考试落榜了……那一年我如愿考入了法院。

出于好奇又翻看了老公的QQ空间状态,之前的他也喜欢用文字记录习某时某刻的喜怒哀乐,字里行间间断的不间断的故事,愉快的纠结的梦,毕业时的踌躇满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尽显其中。后又翻看了几个同学的状态,发现其实任何人的点点滴滴拼凑起来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只是大多数时间我们在忙于生活,忙于争先恐后,忙于匆匆赶路,无法静下心来,哪怕几分钟的时间去和自己完成一次对话。还好,庆幸自己如今还能时不时记录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提笔之际,孩子们都已进入梦乡,此时,他们正在酣睡之中,看着他们肉嘟嘟的小嘴巴,很是知足,满满的幸福。

40年春风化雨,改革从未停止,发展一直在路上。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工具也许不再被宠爱,但它风靡一时所镌刻在上面的岁月却从未消失。生活在快速发展的当下,我们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追寻自己的根。那些被我们遗忘的东西你能记得多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