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
走人户
四川民间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凡遇年节或婚嫁、新居落成等情况。都要到亲戚家串门探望,称为走人户。
届时,一般要带上猪蹄、很多自己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的衣服前往。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春倌说春
汉族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的春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左手执木刻春牛,右手拿春棒;现在的春倌,装束与普通人一样,不同的是身背一根放牛鞭子。他们爬山涉水,走乡串户,每到一地,便编一些吉利的歌谣演唱。演唱完毕,将一张红纸印制的检牛图送给主人家。说检结束后,户主要送些钱币给检倌,以作报酬。
拜把子
旧时汉族社会交际习俗。又称结盟、结拜、换帖等。流行于四川各地。基于共同利益的个人或集团,以磕头换帖、同饮血酒、对天盟誓的方式结为兄弟,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来约束和维护共同的利益关系。
扩展资料:
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
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常即经常、惯常。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铜器铭文《卫鼎》等)。《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
《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习与俗连文合并成习俗一词,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荣辱》说:“是注释习俗之节异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战国策·赵策》说:“常民溺于习俗”。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
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就以老家为例说说吧。正月,过大年家家户户包饺子,走亲朋好友。小时候就盼望着过年讨红包,压岁钱。十五左右闹元宵办花灯,那种热闹的场面是南方人无法想象的。二月二炒豌豆,家家户户都吃爆米花,自家锅里炒的豌豆,现在生活水平好了,都是在外面买的,但再也吃不出以前那个味了。三月放风筝,小时候几张报纸和竹棍就能自己做一个风筝,飞的还老高。五月就是端午节了,这个全国各地都差不多,吃粽子,门上挂艾草柳枝,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求。紧接着就是七🈷十五的中元节了,在老家是一个很隆重的庙会,杀猪宰羊,吃大锅饭,热闹程度仅次于春节,好多出门务工的人这个时候都得赶回家过庙会。再下来就是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老家这个时候也是热闹不过了,或是请的戏班子,或是本地村民,都会唱大戏,直到现在我还是听不懂唱的什么,但就是喜欢,也许是喜欢站在人群中看着身边人一阵阵的喝彩,也许是喜欢那种朴实无华吧。十月一,烧寒衣。北方的天气已经很冷了,为过世的老人烧点纸钱,纸剪的衣服,这也表达了后代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腊月是最忙的时候了,过了腊八,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事宜了,杀年猪,办年货。农村有太多太多有趣的事,有空的时候可以走走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