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好的故事文,有什么公式吗?
●作者杨明
如何写好故事?我个人的体会是,有公式又没公式。所谓的有公式即:一要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描述。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三要抓住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四要抓住有感情色彩的东西。五要抓取事件的高潮部分。六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
但我更多地认为,要写好故事,没有捷径可走,必须要做到“四勤”:
一是要勤学。要写好生动的故事,首先要重视勤奋好学。要多读文学作品。因为不管何种题材的撰述,都离不开扎实的文字功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读文学作品,尤其是一些世界名著、国内知名作家的文章,一定要多读、多消化,以便从中丰富个人知识,锤炼自己语言。
二要勤比。各类媒体的一般性文稿你可以不阅,但头版头条、报眼、倒头条、专版头条,你必须要看。要对比学习人家的长处,看看人家是怎么抓的问题,怎么写的稿子,好在哪个地方;要你下笔,能不能抓住这个主题,可否发现这个亮点,个人差距在哪里?只有不断比较,才能提高个人抓问题的能力和写作的水平。
三要勤思。一个人要想写好故事,就必须要做到勤于思考,否则,如果让大脑长期处于常人状态,你是生不出火花、产生不了亮点的。比如说,那个领导说了一句很有见解的话,自己便要下意识的思考,他说的这个现象典型不典型,怎样触类旁通地去调查,如何确定故事主题,适合写哪一类的稿子等。再比如说,从报纸、广播、电视里了解了一条信息,马上就要考虑,自己身边有没有此类事例,应该从何处入手,将上情与下情进行有机结合,尽快写成稿子。
四要勤写。要提高故事的写作水平,在勤学、勤比、勤思的基础上,还要重视多写。因为只有多动笔,你才能增加多发稿的慨率,你才能在一次次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写作水平。试想,我们整月写不了一篇稿子,谈何多出成果,写作水平能提高到哪里去!平时,自己就养成了这么个习惯,一个星期写不出三篇稿子来,便心感不安,就觉着愧对了时光;写稿多时,个人是一天七、八篇。由于写的多,有时报纸上四个版面都有自己的稿子,媒体上期期都不曾间断。
“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
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
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
“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
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
“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
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
“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
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
“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
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
“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
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叉,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
“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
鲁迅爱书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鲁迅爱书的故事对我启发是极大的。让我深刻认识到,之所以先生被称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学运动的旗手,与他自小爱书如命是分不开的。饥饿可以忍受,衣着可以朴素、住宿可以破旧,唯一不可以的是不能没有想看想买的书。这对一般人来讲是做不到的。培根说,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读书的乐趣;说活的时候,最能再现出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可以说,读书对塑造鲁迅闪光的人生,紧密相连。他的小说质朴沉郁,很有个性和民族特色。他笔下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饱含深刻社会内容。他的杂文,随手拈来皆生妙趣,嘻笑怒骂皆成文章。阅读先生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想觉悟,学习广博的知识,提高写作水平。
笔者虽然喜欢读书,但远不及鲁迅先生刻苦认真。小时候只因普遍贫穷,山区特别落后,传播文化知识的人稀缺,无钱买书且无书可买。后来不知是谁传读一本破旧不堪的《红岩》,我接手后爱不释手,反复看了若干遍,好多回借着月光看书,以致后来该书就成了自己私有了。这本书对我写作很有帮助,记得念中学时,写的作文经常在学校油印成传单,老师在班上当范文讲,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从鲁迅爱书的故事及其闪光人生,结合自己感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有它一定的道理,我们不能狭义、主观片面的曲解其义。无论何人,多读书读好书,既是读他人,也是读自己;读社会,也是读心灵;读历史,也是读未来。在书中,那怕是发现一个精当的词语、精妙的句子、惊人的事实、朴素的道理、永恒的规律;懂得一项表达技巧、一种创造的艺术、虚构的技能、生存的方式……都是人生可喜的收获,莫大的乐趣。我深深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让我们以(古罗马)塞涅卡的名言共勉吧:“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在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才的作家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什么样的故事算好故事?怎样写出好故事?
什么是故事呢。首先我们从字意理解。故事今义:起初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六国论》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
故事本身应该有寓意,能启迪人的思维,引人深思才算故事。如成语邯郸学步,画蛇添足其本身就是由故事而来。它们的含义也带有讽刺意义的启迪,告诫人们不要做什么。国外的《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本身也是故事集合,一般来说都有寓意,但也有个别是纯粹的编故事。
我认为故事应当不落套路,能创新,能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的,富有寓意的才算好故事。语言可以简洁,概括的叙述一件事。也可以进行文学工笔,对人物,情节等进行刻画。也可以是悬疑,推理故事,能让读者情不自禁的带入故事,心情跟着情节跌宕起伏,最后恍然大悟而一切又在情理之中,才算好故事。
最后当注意自己的语言功底。举个例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处处”“知多少”的外延都是模糊的。诗人既要表现他对春天的情愫,又不愿说尽,不说透,让读者去猜,去玩味,感悟。隐意曲折。“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无直面的工笔描写,却把东陵女子的美丽写透,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