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杂志《知音》《读者》红火。你喜欢什么杂志?为什么?
在八九十年代,杂志是最好的读物。在大街小巷中,处处都有书摊,书摊中的杂志和报纸是最吸引人的。说起杂志,最喜欢的有三本,那不仅是一段青春的记忆,更见证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我对《读者》的感情很深,现在有时仍然会购买。第一次购买是在济南上大学时,印象最深的是它的蜜蜂标志。刚开始读,《读者》是较深奥的,比起《青年文摘》来文章要有深度,但每次读完都很有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意林”中的哲学故事,每次看完都能启发人生。有一则狼和狗的故事我至今记得:
狗:我有房子你有吗?狼:没有。
狗:我有人喂,我有口粮你有吗?狼:没有。
狗:我有主人,我有户口你有吗?狼:没有。
狗:那你有什么?你说说!狼:我有自由。
《读者》就是这样,用文章启迪我们的心灵,激励我们奋进。杂志很朴实,没有花花绿绿,但内涵深厚,看完仍有回味。这就是一本优秀的杂志带给我们的:不但有内容,更多的是内涵和希望。
毕业后参加工作,看的最多的就是《商界》。看一个个商业故事,学习做生意的经验。每一期杂志的封面人物我都能背下来,他们的事迹让我深受启发,也鼓舞着我创业。后来创业了,虽然失败了,但自己不后悔,毕竟尝试过。对我影响最大的是福耀董事长曹德旺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的婚姻经历:他有一个糟糠之妻,事业成功后,又有新的追随者,他将如何应对。他选择了继续他的婚姻,他的一句话我至今记得,也影响了我的婚姻观:何为新娘?新娘就是新郎半个娘,既要当丈夫,又要当妈。作为男人应该去珍惜,不能有钱就忘了娘。
可以说《商界》让我更好的认识了人生,懂得了一些经商的经验。他就像一位老朋友,不断告诉你人生的经验道理,让你少走弯路,直达目标。
《特别关注》是这些杂志中创刊最晚的,但后来居上,大卖特卖。这本杂志为什么成功?我为什么喜欢看?是因为其内容上的创新,思路上的与时俱进。跟《读者》对比,他的内容更清新,更有时效性。就如他的办刊口号:激扬人生智慧,抚慰读者心灵。说到了每位读者的心里,当然内容也让每位读者读完有收获。我比较喜欢杂志中的“家事”一栏的文章,这里面的文章贴近生活,感觉就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能引起共鸣。
这几本杂志也都很喜欢,经常看,但从质量和影响上来说,总体不如前三本。后两本比较贵,买的相对少。
家里的书柜至今仍保留着原来买的200多本杂志,最多的是《特别关注》、《读者》。这些杂志代表了青春,代表了成长,也代表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无论何时,求知欲在,学习欲在,人生就有希望,人生就不彷徨。
关于小学生写作文的书,有什么推荐?
对不起,我支持小学生读书,但不支持小学生读专门教作文的书。学习作文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它必须温火慢炖,不能一蹴而就。众所周知,在一个人的文章中是能看到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经历过的人。试问这怎么能是几本教作文的书就能搞定的呢?
刨除大学,从小学而二年级学写看图写话到高三,孩子至少要写九到十年作文,你寻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恐怕只会害了孩子。写作是一条漫长的路,也是一件很个性化的事儿。首先你要让孩子对写作感兴趣。让他看教写作文的书,甚至读、抄、背,最后只能使孩子更加反感和抵触,并且失去了写作的灵性。在小学生起步学作文的这两三年里,如果你想快速达到一个硬性的标准,那么你就得靠机械地记忆一些程式化、范式化的例文,小学生写作文只是他人生感悟的一个起点,他还只是一张白纸,而我们往往是人为地想要拔高孩子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标准,导致了家长焦虑孩子苦恼。于是满大街的作文教学,满橱窗的写作套路,而他教你的是他的东西,或者是他从别的地方拿来的东西,并不是孩子自己的。即便孩子能写出满分作文,又有几分感悟是属于自己的?当你看到雷同的作文,你才真的应该担心。反言之,即使孩子写出了字数很少,满篇奇怪的想法,甚至没有结构,错字很多,那都是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珍贵而又真实的表达。不要着急。因为应试教育的需求,很多家长对于孩子小学阶段刚接触作文,便要求能像初中生一样写成一篇有中心的文章,而老师时不时拿出优等生的作文,放在班级群里展示以激发其他家长的战斗欲。你要做一个高占位,有远见的家长或者老师。
即便读了再多的作文书也是帮不到孩子的。小学生要想作文写得好,莫不如坐下来多读一读书,在书中去感悟文字的魅力,逐渐使孩子形成语感,形成最基本的语言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而这里的书是要拓宽孩子生命感知宽度的书,绝不是单一的作文书。同时,带着孩子去行走、触摸、感悟这个世界,让他去触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然后用你的沟通和引导做写作文的引子,到那时孩子自然而然便会写出洋洋洒洒的文字,而且是有灵魂和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