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欢迎交流学习?
首先,三国演义和正史是两回事。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历史小说,里面多数情节和人物都是被夸大的。而正史是陈寿写的三国志,你如果要找三国时期的人物又要求真实,只能是三国志。
在三国演义中,我学到了人要低调,看到了人才埋没!
三国时期将星如云,但总有那么一些惊世奇才被埋没,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今天我们来说下曹魏埋没的人才。
埋没的原因。
埋没人才,指的就是不被重用,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在三国时期,君主求贤若渴,只要你有点能力都会被重用,如果一生不得志,必定是政治立场出问题。
谋士本就是为君主准备的,不管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好,还是运筹帷幄的能力也罢,哪怕你就是三国第一人,可你如果不能给人用,或者在政治上威胁到人了,不死都算轻的了,别提被埋没。
埋没的人才,周不凝,
周不凝是零陵重安人,刘表别驾刘先的外甥,少年奇才,天赋异禀,在十七岁时就有文论四首。
周不凝不仅才华很高,特受曹操的欣赏,才子的赞美,更有惊人的军事天赋。在曹操征讨柳城时,众多谋士束手无策,唯独周不凝进献10条计策,让曹操轻而易举的攻下了柳城。试想一下,一个17岁的少年就有如此军事能力,若长大以后,必定成为一代绝世谋士。
【子应的观点】:天下大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因如此亦是时势造英雄,三国时期有继承庞大父业集团的曹孟德,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以及空有秘方却苦于人力、奖金都不足的刘备。算无遗策的诸葛卧龙,武功天下无双的吕奉先等等,数十位刻画的经典人物实在有太多的地方能够让我们取长补短,从而让电影式的人生多姿多彩。
看《三国演义》的人,往往会认为吕布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因此认为这种人不值得花时间去了解。其实我不太赞成这种观点,因为放眼看去,现在像吕布这样的人相当多。我们当然不能把吕布看作典范,但最起码也应该当成一种代表人物来探讨。
比如,我们在飞机上突然听到有人莫名大笑,一定会觉得很奇怪。转身一看,原来是播放的滑稽影片使他狂笑不已。这种人跟吕布有什么区别?虽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但也要考虑到场合、对象等因素,视情况去表达。因为当一个人的情绪完全表露无遗的时候,非常容易被人利用,成为被操纵的对象。
为人处世,应该避免成为吕布这样喜怒形于色的人,内心的反应若是经常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甚至行事莽撞,不计后果,会容易被人煽风点火,成为棋子为人操控。所以,多些控制与忍耐,适当保留自己的情绪,才是安全妥当的做法。对自己的心思毫无保留或不懂得加以控制表达的人,根本难当大任,向这样的人交付事务也要格外小心。
由于陈登的叛变,吕布于一夜之间痛失徐州、萧关、小沛三城,无奈之下唯有退守下邳。这时曹操劝吕布投降,陈宫反而用箭射曹操,吕布见状脸都黑了。
我们常说人是习惯的动物,吕布今天投靠这边,明天又归顺那边,对此已是习以为常。所以当曹操劝他投降的时候,他恨不得马上归顺。可陈宫最怕吕布投降曹操,真要是投降了那他怎么办?鉴于之前与曹操发生的不愉快,若是老板真是投靠了对面,他就真的毫无希望了。但他能直接对吕布说,投靠曹操这种人,不是瞎了眼吗?当然不能,因为当时是在战场上,语言根本讲不清楚,所以陈宫就用动作来表示,拉弓搭箭射曹操。
陈宫的用意,吕布其实看得很清楚,就是要阻止他投降曹操。吕布当然很不高兴,心想“即使我的公司破产,失去了奖金,年终分红,大不了你重新去投offer,断我后路就过分了。”陈宫要走自己走,怎么还要他最后一条生路。
此举也反映出了陈宫的内心种种,这也难怪,他跟随曹操的经历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来,现在跟随吕布也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到头来一场空,无法改变失败的结局。所以陈宫此时觉得,世界之大却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百平米。哪里是自己的去处呢?他的心已经彻底死了。
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哀莫大于心死。所以我们常常讲,一个人绝对不要死心,心活着才有希望。当一个人心死的时候,对什么都没有希望了,这才是最大的悲哀。
《三国演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样的简单道理?
导语:
三国演义,是一部宏篇巨作,它以小说的形式重新演绎了历史的波澜壮阔,尔虞我诈,外交纵横,军事斗争,政治斗争。我们从其中可以学习到做人,做事。可以理解到社会公关和人际关系处理。可以从三个枭雄曹操,孙权,刘备身上,悟出创业的艰辛,对事业的坚定和坚持,可以悟出做老板的品质和人格魅力。所以,从三国演义这部书中,悟出成功没有偶然,唯有不畏艰苦,坚持奋斗和拚搏才可以成功,成就一番事业。
一,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一代枭雄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让人感觉阴险奸诈,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但是曹操成功的重要品质是不拘一格降人才,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礼遇,是三个枭雄中最有吸引力的。比如为了招揽关羽这样的人才,百般礼遇,纵然关羽过五关战六将执意不降,也仍然礼遇送他出关。曹操把一个优秀的老板爱惜人才的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成功把自己的形象定位成功为礼贤下士,千金买马骨,把不投降的关羽利用到极致。从此天下贤才敬仰,部下人才拜服。
二,韬光养晦,以柔制刚,能屈能伸,江东枭雄孙权。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性格坚毅勤奋好学。在江东低调做人,善以韬光养晦,为了保存自己,可以拿得起放得下,能屈能伸是大丈夫。面对强大的曹操,他可以纳头就拜甘愿臣服。不做出头鸟。对待弱势的刘备,他又能折节下交,甚至用美人计嫁妹妹以联姻,以柔制刚,图谋吞并。不成功也不恼羞成怒,能放下面子联刘抗曹保存自己势力和权力。最终赤壁一战,巩固了江东政权,创业成功!
三,仁义行天下,以人为贵,仁义枭雄刘备。
刘备做为一介布衣出身,非常会打造个人形象。首先混个好出身,逢人必说俺是皇叔。拉升了身价。凭这个身份又以人为贵,行仁义之风收拢人心,屡试不爽。很快塑造了仁义君子会做人的个人品牌。以是桃园三结义,拉了二个会打敢拼小弟关羽和张飞。奠定了刘氏小公司的基础和根本。他用仁义道德的形象,收伏了以后蜀汉政权一批文武干才,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总结:
从三国演义三个枭雄曹操,孙权,刘备身上,我们明白成功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要有伙伴一同打天下,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同时悟出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大批的人才。另一个道理是: 坚持就是胜利!
如果深入读三国,它里面包含的道理太多,包括用人识人的智慧、身居上位的领导智慧、以及顺应时势顺应天道的做人做事的智慧等等,不可尽数。这里简单结合诸葛亮的事说一下结交朋友方面的道理。
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经常自比管乐。但是一个人的才能再高,如果没有发挥才能的平台,这个人的价值就不能显现,才人也会和庸人一样,最终碌碌无为。
那么诸葛亮能得到刘备的赏识,除了其自身的才华之外,还得益于徐庶的鼎力推荐。
诸葛亮和徐庶相交甚笃,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和徐庶都有匡扶天下的远大志向,对天下大势也已参透几分,二人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在动乱的时局中正好可以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报负。
当时徐庶告别刘备之际,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徐庶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大加赞赏。在刘备眼中,徐庶已经是当时有才之人,不可能有人高于徐庶。所以,徐庶推崇备至的人,诸葛亮肯定也深信不疑,未见其人早已心生敬仰。所以,也就后来的三顾茅庐。而诸葛亮也不负厚望,辅佐刘备打下蜀汉江山,奠定三分天下的基业。
诸葛亮被称为“伏龙”,庞统为“雏凤”,徐庶也是才华过人,同样类型的人总是互相吸引,这就是诸葛亮的圈子。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有共同的志向,共同的趣味的人才可能真正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圈子,这就是结交朋友的原则。
当然,三国的智慧很多很多,有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仔细研究,在此简单说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