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知识付费”?
早上醒来,逻辑思维上听“罗胖60秒”,上班的路上再打开“喜马拉雅”听一节音频付费课。你会懵懂的发现“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新风尚。那么,你花钱购买了知识,然后呢?真学到了知识还是花钱买了更多的焦虑?
首先看下知识付费的发展,2003年起点中文网率先开始内容付费,后来QQ音乐带领各大音乐平台试水付费,2016年得到、喜马拉雅、知乎社区等等知识付费平台开始爆发,这一年也被称为知识付费的元年。
付费平台在打造什么样的课程,用户又基于什么因素选择付费?
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移动互联网随后又侵占了人们剩余的碎片化的时间。科技和信息推动我们进步,也带来了无限焦虑。看到别人在学习,而且是花钱在买知识学习,你也不甘落后去为知识付费。而这些内容里,有的知识是你需要的,有的知识停留在浅层于你无益。
不火的时候鲜有人参与,火起来的时候趋之若鹜,任何行业都是这样。VR、人工智能、区块链,每一年都有新的热点。知识付费也一样,如今火热的知识付费领域混杂着质量低下的内容,内容同质化是知识付费绕不开的问题。
视频资源会员化了,音乐也要付费收听,知识付费固然是未来的趋势。冷静选择你真正需要的知识,不是被焦虑驱动着盲目购买,才能回归知识付费的本质。
最近几年,知识付费逐渐在国内兴起,它成就了一批创业者和知识的生产者,现在已然成为一种潮流,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那么,如何看待和理解这种现象呢?
我的观点非常明了:知识付费的兴起,是一个好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它对于知识的提供者、使用者以及整个社会,都能带来福利的增加。
在知识付费中,使用者和提供者交易的对象是“知识”,使用者向知识的提供者支付一定的价格,从而获得享用知识的权利,知识的提供者通过生产知识产品而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一种产品,知识和一般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前面说的“使用者”即为知识产品的消费者,而“提供者”即为知识产品的生产者。知识付费正是知识这种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一种交易现象。
首先,知识付费会使得知识的消费者受益。消费者作为知识产品的需求者,通过付费,获得了知识产品的使用权,其效用增加。我们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周围的许多事物都在迅速发生变化,人们对知识的需求急剧膨胀,如一个创业者想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或管理学原理,一个新晋的妈妈想更好地育儿,一个失恋的大学生渴望走出痛苦的捷径,一个被恶意伤害的无辜之人想将施暴者诉诸法院而不懂得法律知识;等等,不一而足。现实中,每天都有无数的人需要快餐式的知识来帮助他(她)们解决问题,僵化的学校教育、老套的课本知识和冗长无趣的来自父母的说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式各样的需求,他(她)们需要“拿来主义”式地吸收知识。
向知识的提供者付费,使得他(她)们通过“消费”知识这种产品而增加了自身的效用。在此过程中,知识的提供者获得了报酬,增加了其作为一个生产者的利润。因此,知识付费也增加了知识生产者的福利。最终,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整个社会将会受益。
另外,整个社会的福利增进不只是因为消费者和生产者单纯地相加而得到。原因在于,知识具有正的外部性,其含义是,知识会外溢给其他人。当一个人周围的伙伴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时,这个人也有更大的可能性变得有知识。这导致的结果是,长期来看,整个社会的福利增进会大于短期内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福利增进之和。
那么,如果人们不向知识付费,即免费使用知识产品,在享用知识带来的效用增加的同时却不用付出成本,岂不是会有更大的福利增进?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当人们使用知识产品而不愿为其支付相应的价格时,知识的拥有者将没有足够的激励去生产知识产品,或者只会提供劣质的产品,最终人们将得不到或者只能得到低质量的知识服务,知识这种有价值的“资源”将会闲置在知识拥有者的大脑里,这对整个社会来说将是巨大的浪费。
作为一个新兴且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产业,知识付费是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知识的需求而兴起的。我们不应当对“付费”二字具有抵触心理,而应当积极地去拥抱、甚至去参与这一新生事物。当我们使用别人的“产品”而没有支付任何价格时,我们就不会持续地享受知识产品带来的便利,或者只能享用劣质甚至错误的知识。记住经济学的告诫,免费的往往才是最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