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二十二》,你有何感想?
跟身边的朋友提起慰安妇题材的纪录片《二十二》时,朋友们内心的恐惧与逃避会立刻显现在脸上,往往是掩面摆手,嘴里说着:“不敢看”、“不忍看”。作为时代的旁观者,心中尚且有历史之伤,当事人又该是怎样的一番痛楚? 但是,真正看了纪录片《二十二》,你会发现,这部纪录片并非是撕扯伤口,反而是在讲述生命的愈合。确切地说, 是一个人怎么带着伤去走完自己的生命之路。也许不能定义这是“勇敢”,但是,她们“活着”这件事本身就蕴含一种力量。
纪录片中的慰安妇幸存者都是90岁以上的年纪了,无一例外地瘦弱、干瘪,让人想到生命的光泽在每分每秒地消失,而她们枯萎的身躯,却极力藏匿着一个难以释怀的秘密,那可能是比坟墓更加黑暗的过往,黑暗得足以吞噬此生 。
她们遭受过日军的蹂躏,避不开世俗的欺凌,她们是进过地狱的人,让人想起一片片已经枯萎的落叶,在大地上保持着最后的完整,怀念最后的生机,那同样是一种尊严,至少,她们为活着而努力。
所幸的是,纪录片《二十二》没有在她们最后的时光中去碾碎她们在世间的坚守,没有撕开她们的伤口,逼迫她们去讲述过往的残酷,使她们在镜头前为了满足外界的猎奇而再入地狱。相反,这些老人在镜头前平静地展示着“现在”-----最为普通的老年光阴,她们有自己的性格,有沉默的权利,有自己的爱,没有人以任何名义绑架她们,推他们再入深渊。
郭柯的镜头中,有一种慈悲。这份不忍,是对于所有人的敬重。由此,我们看到的是生命的顽强与包容,而这并不意味着遗忘,只是从一个更悲悯的角度去与生命沟通,于是,这些老人们的面孔自有一种可爱,也更加令人疼惜。
对于这些老人们来说,也许活着比死去更加艰难,命运磨痛了她们的瘦骨,她们却咬牙忍耐着、坚持着,熬过最寒苦的时光,用劫后余生的温度去爱这个世界,就像是韦绍兰老人说的:“这个世界红红火火的,我要留着这条命来看。 ”
我喜欢这部作品,正因为这不是一部充塞着磨难和眼泪的电影。作为远离战争和苦难的一代,我们在以追忆祖辈的方式,向这样一群老人投去深情的凝视,她们的生命也曾如夏花绚烂,她们的离去也应享有秋叶静美。
第一次花这么长时间在电影院看完一部纪录片。
身边有些朋友说:“我不敢去看这类型的电影。” 绝大多数不去看的人都说的是“不敢”,他们直言害怕面对那段屈辱的历史,害怕影片会重现慰安妇受害者恐怖的个人经历。 我不怕直面残酷的历史,所以去看了,只是看了才知道,《二十二》对于历史的回忆,一点也不可怕,反而带了点温情,带了点包容,带了点反思。
看完影片,我再也不会说她们是“慰安妇”了,我只会说她们是被强迫沦为慰安妇的受害者。 对“受害者”这三个字,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对苦难有了另一层面的解读。
印象最深的,是片中22位接受采访的老人都非常长寿,如果没有记错,年龄均在85岁以上,还有一位活了97岁。 这当然不是巧合,从中国300万的慰安妇受害者中,能够幸存下来,本身就意味着生命力的顽强,本身就彰显了她们不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对苦难的承受能力。 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强大和坚韧。 她们是一群遭受了人间炼狱的弱者,又是一群战胜了巨大苦难的强者。
这22位老人,有的对着镜头悠然唱起了韩国情歌,有的调侃般说出几句日语,有的一辈子都没对亲人诉说过自己的遭遇,有的和孙儿一起看《西游记》还情不自禁的笑着,有的省下自己的口粮养着隔壁几只小野猫,还有的就爱坐在敬老院房门前等着一日三餐。 画面中的老人,绝大多数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大多非常孤独,只有少数可以跟自己的亲人一起颐养天年。她们有的失去了生育能力,有的全身疼痛,有的已经残疾。
所谓的从80年代开始的志愿者援助,是一种民间行为,效果也是非常有限,而自从老人们公开了自己的受害经历,可想而知她们每天要面对多大的精神压力和世俗眼光。 但是很神奇,她们里面没有一个对着镜头愤怒的控诉,既没有控诉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也没有控诉如今窘困的生活。她们提及往事有不愿说出口的难受,但是更多时候却是乐观和热情的,至少是平静如水的。
片中那位日本女志愿者得知其中一位老人去世,哭得很真切,她说起曾经给老人看过一个侵华日军的老年照片,本以为老人会愤怒或悲伤,结果老人却是笑着说原来日本人老了也没有胡子了。
看到结尾,最发人深省的的是那位从80年代就开始援助慰安妇受害者的教师说的话,他的意思是当初之所以会做这些老人的采访,是想替她们讨回公道,是想要日本道歉和赔偿,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日本没有道歉更没有赔偿,而这些老人本已经藏进伤疤里的秘密却成了天下人的谈资,甚至干扰了她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如果早知道这种结果,他宁可不去惊动她们。
老人们用晚年的平静换得了我们年青一代对历史苦难的认识,何尝不是一种伟大,因为她们本没有义务这么做。从影片中也可以得知,老人们并未能够因为这种合作而获得生活上质的改善,她们有的死去了,还从未拆封过志愿者送给她的礼品,甚至只是一床棉被。 除了她们自己,再也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她们经历过什么了。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就算绞尽脑汁也不可能体会得出她们当年所遭受的伤害之深,这种伤害不但有来自作为慰安妇受害者经历的伤害,还有因这个“身份”而受到的不公待遇甚至侮辱。 而她们却不愿意再说了。
看到她们在镜头前恬淡如水的表情,我想起严歌苓的代表作《扶桑》。从前看《扶桑》,惊叹她被卖为旧金山华工妓女,遭受白人轮奸的悲惨经历,更惊叹喧嚣落幕后她还能不惊不扰活到了七八十岁的高龄。现在看了《二十二》,才在真实记录的面前,第一次真正懂得了这种地母般的坚韧和宽大。
她们跟扶桑一样,如同大地一般宽厚,她们一点点让自己在生活的夹缝中过得好一点,用自己的宽容接纳了一切命运不公,包容了世间的罪孽和苦痛。
"她跪着,就这样原谅了世界。"
她们个人的苦难是应该被忘却的,但是我们国家集体的苦难是必须被牢记的。仇恨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我们应该从这些受害者的身上习得包容的能力,再从苦难的记忆中获取前行和自强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