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的大意是什么?该如何赏析?
这是我国诗仙李白26岁时在扬州旅游,晚上触景生情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原文如下: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译文:皓洁的明月从窗外照射进来,就好似深秋的地上之霜,我禁不住抬起头观望天上的月亮,自然而然地低头想到了我远方的亲人与家乡。
此文该如何赏析?我认为应从“疑”、“望”、“低头”等几个动词也就是诗中的“眼”入手加以剖析,就能读懂此诗之精髓。
诗的前两句,是写李白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游子,白天忙忙碌碌、疲于奔波,“离愁”二字在脑海中还无所谓,不知不觉,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中就难免泛起阵阵之乡愁,更何况是在这晧月当空的夜晚呢。“疑似地上霜”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以为照射进来的月亮好似深秋的霜一样白,而“霜”字在此处用的更具神韵,一个霜字既说明了月亮之晧洁,又从侧面反映了深秋的寒冷,同时更衬托出了李白在外漂泊的孤怜之心景。
诗的后两句,通过一连串的“举头、低头”之动作,反映了作者此时深深的思乡之情。一个“望”照映了前面的“疑”,由迷梦到初醒,然后渐渐陷入了深深地思念亲人及家乡的情怀之中。文中真正的落脚点就在这“思”字,一个思字真乃包罗万象,内容之广,内容之深是不言而喻的。全文无论前面如何处理,其结果都是为这“思”字服务的,真乃画龙点晴之笔。
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作客他乡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李白的《静夜思》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时李白26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