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识偏差?
认知偏差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就是由于我们固有的认知的特点及偏好,产生对其他事物的不客观的认识。首先,人的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属性,人的自我概念是很重要的。这意味着我们做事想问题很多都是从自我出发,这不是自私,而是人生来就是这样。当你从自我出发看问题时,就难免有不客观的情况出现,就产生了认知偏差。
同时,这样的情况还有环境的限制,比如井底之蛙,就是受环境的影响。一些典型的认知偏差,比如首因效应。就是我们看问题看人,第一感觉的好与坏可能决定了我们看待一个事物的观点。近因效应也是一样,你最近接触的观点可能最影响你,你用的最多,实际情况不该是什么观点最科学我们采纳什么观点么?除此之外还有晕轮效应,就是爱屋及乌。从逻辑说,你喜欢的人所钟爱的东西,不一定好啊,但是因为晕轮效应,你就有了爱屋及乌的现象。这些都是认知偏差。
其实认知偏差难以避免,对我们心理状态也没有特别不好的影响。因为它归根到底是一个看法,没有好不好之说。这就和谁都有偏见一样,都是自己的看法,关键在于尽量减少这种看法,让自己的判断变得客观,能尽量清晰的看待事物,而不是受了认知偏差的影响而不自知,下次还犯一样的错误。这就需要对自己过往的经验和判断做一定的“复盘”与思考了。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我们帮你解忧,让我们一起活出本真,爱人悦己
☞本篇由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杨喆老师回答,头条号 心理治疗师杨喆,欢迎关注。
认识偏差在心理学上是认知心理学里面的一个概念。
首先,人类的认识会根据知识的局限性、处境、角色、包括我们的成长过程、我们的思维习惯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我们对事情的认识不够全面、过于主观、会对事情有一个局限性的认识。
我们会以偏概全以为我们看的了一点就是事情的全部。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象得非常绝对。而无法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比如说家长会认为,一个孩子如果成绩不好,他的人生就完了。
事实上一个孩子不会因为成绩不好而完蛋,但是会因为家长每天都认为它会完蛋,而真正的完蛋。其实这就是认知偏差,我们的认知狭窄了。导致了一个不良的结果。
如果真的想知道什么是认知偏差,在网络上会有大量的搜索结果来解释这个概念。但是了解什么是认知偏差,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认知偏差。我们都会产生认知不完整的问题,前面说到这种认知不完整,与我们的知识局限性、我们的角色、位置、身份关系都会受到影响。
也许我们更需要考虑的是:如何不让我们的认知偏差,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他人产生过多的很坏的影响?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要用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去看待每个人,我们愿意相信他们是愿意为自己努力变得更好的,我们就不会因为某一件事情觉得他很糟糕,就会觉得这个人无可救药。
认识偏差,是一种基于个人经验和知识体系对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
还有一种偏差,叫做认知偏差,指的是人在知觉自身、他人或外部环境时,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觉结果出现失真的现象。
根据题主的描述,应该是属于第二种认知偏差的范围更旷阔一些,生活中也会经常出现一些认知偏差的例子。
比如典型的曝光者效应就指的是人们在多次接触一个人时候,会产生一种对TA的好感,会越看越顺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久生情,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人在知觉外部环境时大脑会产生一些错觉等。还有典型的就是男性和女性的认知差异,男性以目的为导向,女性以体验为导向,经常出现一些男性和女性直接的矛盾,都是因为这种认知偏差。比如女生和男孩子吵架时,喜欢说“你态度有问题,你为什么用那种语气和我说话。”男生则喜欢追问“你想怎么办,你想怎样?”寻求一个确定的解决方案。
还有一些认知偏差,在孩子与父母之间也会发生,比如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自己平时都不舍得玩,对于孩子来说玩具就像朋友一样珍贵,是需要呵护的,但是某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家长把孩子的玩具送出去给别的小朋友玩,别的小朋友特别不珍惜,就会让孩子特别难过伤心,认为家长不尊重自己的玩具朋友。这是因为家长认知中的玩具就是个物品,可替代,价值没有让客人的小孩开心重要。可是在小朋友眼里的玩具,是一个有生命的物品。这种偏差,就会导致一些家庭上的矛盾。究其原因,就是人身处的位置不同,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会产生来自于个人经验上的差异认知。
以上内容均为开火车的老湿机原创,转载请联系
欢迎关注开火车的老湿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