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美文网

Hi, 请登录

这两块冰下有鲤鱼,

你怎么看待《二十四孝》中卧冰求鲤的故事?

“卧冰求鲤”是孝道的经典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个故事讲述的是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王祥也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这个故事如果仅是体现孝道一个含义就不会被后人津津乐道。十二十页认为王祥的继母虽然“不慈”但他为继母已经做到了“卧冰求鲤”体现了他把尽孝这件事已经做到了极致,其次,还体现了方法总比困难多的道理。也说明了“孝”可以名利双收。

“卧冰求鲤”最早出现在干宝《搜神记》卷十一:

后由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这两块冰下有鲤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论是《搜神记》还是《二十四孝》都讲述的是,一个叫王翔的小伙子,非常不幸,年幼丧母。本来父亲很疼爱他,但是由于继母在父亲面前经常说他的不好,父亲也就不待见他了,每天让他打扫牛棚。

对于很多人来说,当这样的继母提出想吃鱼,可能会不情愿去捕鱼。但当王翔继母提出想吃鱼的时候,他立即去找鱼,但是由于冬天河面结冰,无法捕捞,王翔又是非常孝顺的人,于是就出现了“脱了衣服趴在冰上捕鱼”的故事。

看了这样的故事,不免觉得王翔早年失去亲生母亲是不幸的,有这样的继母更是不幸的,并且还受了不公的家庭待遇,冬天不穿衣服在冰上,这样对身体的损伤是很大的,一方面是看到了继母的无理要求,另一方面反应出王翔对于尽孝这件事做得了极致。相比之下,很多人都做不出这样的事情,真是因为如此,这个故事才能被后人不断传颂。有个新编“卧冰求鲤”,当王翔把鱼拿回家后,母亲从此以后对王翔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所以说,无论是刁难还是刻薄,都能用自己真诚的孝行来化解,也就顺应了百善孝为先的真理。

这两块冰下有鲤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卧冰求鲤”的故事大约发生在公元前210年左右的西晋时期,正是因为“卧冰求鲤”的意义深远,所以被称为二十四孝之首,而故事的发生地是在孝河(孝感河),这条河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而命名。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这两块冰下有鲤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哪怕是苛刻的继母,哪怕是冰天雪地,哪怕是九尺冰层,都抵挡不住王翔的孝。相信王翔在面对冰层的时候,是在积极的思考,是在想如何捕鱼,并没有退缩。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出现“卧冰”的想法。俗话说,无论事情多么艰难,无论情况多么困难,只要我们积极面对,动动脑筋,目标坚定,最终就能找到解决办法。捕鱼是王翔的目标,最终“卧冰求鲤”成功给母亲找来了鱼。

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脑海中会出现退缩的想法。导致自己一筹莫展,或者使自己非常的焦躁,可能判断力和决策力都出现失误。

如果王翔没有拿回鱼,继母的态度可能永远不会变,这就是个恶性循环,而王翔一直在用孝心感动着继母,不仅感动了继母,王祥还因孝名和功绩被加官晋爵,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名利双收。

【结语】

首先声明一下,我不赞成“卧冰求鲤”这种做法,虽然在现实生活中我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也主张大家首先把对父母的“孝”和对国家的“忠”放在首位。

我以为握冰求鲤的做法有以下不妥:

一是因为如果为了表达孝顺母亲,那么弄出鲤鱼的其它方法应该还是有的,为什么一定拿自己的身体去融化冰雪呢?

二是即使把鲤鱼从冰中弄出来了,他的母亲也吃到了鲤鱼,那么这个孩子他的身体是不是会受到伤害呢?为了让母亲满足,儿子病倒了,这样的做法理智吗?

三其实这个典故也未必完全是事实,它只是极度夸张的表现一个“孝”字,是二十四孝之一。它里面的故事全部源自传说、神话,多带有加工、夸张,目的是起到较好的教育意义。

你知道这个典故的来历吗?卧冰求鲤,这个典故是二十四孝之一,是元代人编辑的。然后它最早前是出现在《搜神记》里面,这本书里面说的是时,有一个叫王祥的人,为了让母亲吃到鲤鱼,亲自卧在冰上融化冰块,然后达到求得鲤鱼的目的。

王祥这个人在历史上是有的,他也确实是一个大孝子,孝顺的名声在当时是很大的,以至于他因为孝顺而被封官,从“县令”一直做到了“太尉”,并且活到了84岁的高寿。在那个时代这个人可以说是福禄双全,也是孝顺,给他的福报吧。

我是完全赞同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内容,但我坚决反对一些不符合人性的极端的做法。即使有人真的这么做,我们也不能作为正面的典型,大肆的宣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