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你家乡过年都有什么特色习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这首元日诗中用爆竹、屠苏、桃符……等元素串联出一个喜庆祥和的中国年。穿新衣、戴新帽、放花炮成了一代又一代人对年最深刻的记忆,过年少了花火,少了爆竹就缺少了年的味道。记得小时候在老家过年,进腊月寒假来了,就开始盼着年的来到,过年有好吃的,过年有新衣服,最最重要的是过年有鞭炮可以放。早早的让老爸给自己买来了小鞭(大地红,鞭炮的一种)。孩子们是存不下东西的,将成挂的鞭炮拆成一头一头的,十个二十个的揣兜里,手里拿着点燃的香头,走到哪里,Duang的放一个。那时候的熊孩子们一个赛着一个淘,鞭炮放的也是花样百出。就同笑话里面说的一样,如果你看到熊孩子冲你笑,最好躲着点。
再来说一说吃的,我是承德人,每次在老家过年,大年初一早上端上桌的一定有一大盘热气腾腾的饺子。这个习俗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就不得而知了,在我的印象中,佐餐菜品花样百出,大年初一的饺子,是从未变过的,早已刻在了脑子里,成了年俗的一种。
在我的老家有腌制酸菜的习俗,每年入了冬,当季的冷凉白菜上市后,家家户户都会买来白菜,腌上那么一两缸。自家腌制的酸菜可以从立冬吃到立夏,酸酸爽爽的味道贯穿两个季节。无论是汆白肉还是猪肉炖粉条,酸菜都是头牌,酸菜鱼、酸汤排骨也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赶上年来到,酸菜馅更是早早的剁了几案板,三十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打打麻将、嗑嗑瓜子、喝点茶水,看着春晚,包着酸菜馅的饺子,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饺子就可以下锅了,等放完了炮,美味的饺子早就端上了桌。
饺子,更岁交子,团圆福禄。有人认为饺子是南阳人医圣张仲景发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我的老家讲究好事成双,过年饭桌上的菜品都是二的倍数,搭配上一凉一热或一凉二热,最低四个菜,然后是六个、八个、12个,16个和24个。自家人在一起吃饺子,没妾(客人)时最低四个菜,来妾时是八个起,四凉四热,荤素搭配着来。
谢谢头条邀请,今年跟老婆回福建莆田过年,莆田过年风俗在全国应该算是最有特色的了吧。
1.过年过两次,初一是过年,初四还要过大年。据传说是当面倭寇除夕入侵,初一大家都逃难去了,没有过年,等倭寇败退,初二回来把死者都安葬了,让后初四重新过一次年,风俗流传至今。
2.除夕把家里的灯要全部打开。据传说是倭寇除夕晚上入侵,当时约定杀完一家就把灯点亮,因此,点亮灯的就安全了,是求平安的意思。
3.初二不串门。还是倭寇入侵初一大家回来收拾残局,初二埋葬死者,办理丧事,因此初二都是串门都是吊孝的。风俗流传至今,就是初二串门不吉利。
4.春联上面留白边。还是倭寇入侵初一大家回来,初二埋葬死者,办理丧事,要贴白色对联,初三准备初四重新过年要贴红色春联,这样红色春联就压在白色对联上面。风俗流传至今,春联上边留一个白边是寄托对先人的思念。图1图2
5.闹元宵,莆田春节的高潮是闹元宵,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八都属于闹元宵的范围,最晚的村据说要持续到正月二十九。莆田海边闹元宵的主题是妈祖菩萨巡游,当地会组织几百号人和几百匹高头大马,组成巡游队伍,大家正想参与,以求菩萨保佑,披红戴绿,敲敲打打,抬着妈祖神像在村中巡游,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人们磕头上香,热闹非凡。
闹元宵中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每年村里会有几个主角,成为“福首”,大概意思是最有福气的人(图3),一定要带🎩,穿传统的长衫,打扮一番。成为“福首”后妈祖巡游队伍会专门进家门来为你祝福,非常风光。“福首”一般村里男丁轮流担当,每年轮转,由于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机会,因此这个“福首”在当地被认为比结婚,生子还要重要,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
莆田还完整的保留着我们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保留着民族的伤痛记忆,保留着独特的信仰,保留着大城市里久违的年味儿。希望莆田的年俗能够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