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美文网

Hi, 请登录

孔乙己读后感,孔乙己读后感500字

古代成为进士有多难,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意味着什么?

古代成为进士有多难,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意味着什么?

进士有多难?古代流传了这么一句话“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哪怕五十岁考到进士都算年轻,六十七十还在在科考的大有人在。进士的考取难度可见一斑。要知道虽然电视中好像是个人就是秀才,进士一出来一群,但那都是演绎,有功名再身的读书人地位可是不低。

自隋朝隋文帝开了科举,隋炀帝设了进士科后,科举就是读书人最大的进取路线。从童生开始考起,每次都是如同万人过独木桥。

孔乙己读后感,孔乙己读后感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童生

童生并不是儿童的意思,所有读书人参加过科考但是没取得名次,才能自称童生,几岁十几岁的有,五十六十的也有,甚至一直到死没考到秀才功名的也只能称童生。

2、秀才

孔乙己读后感,孔乙己读后感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秀才在最初隋朝的时候是与进士同等的,到唐朝和宋朝所有考过的书生都能自称秀才,在明朝秀才等同于童生,直到清朝秀才有了地位,需要考过县试、府试、院士后才能称为秀才,秀才也是读书人开始拥有特权的第一个阶级。秀才能见官不跪、免于差傜、不予上刑等,不过为了维持秀才功名每年都要参加考试。

3、举人

每隔几年(一般3年)每县的前三名秀才能够参加省会贡院考试,这次考过的第一名就是“解元”,成为了举人那地位一下又与秀才不同了,举人不用纳税,常有小商小农依附,献上财产将自己降低到佃户与帮工,为的就是逃避税吏衙役的盘剥与敲诈。举人能和当地官员同等相交,可以被举荐当官,在民间的地位可以说相当高了。

孔乙己读后感,孔乙己读后感500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贡士

中国科举制度要多亏隋炀帝。魏晋时代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的人。而隋炀帝正是设立进士科,这样科举制度才真正形成。古代封建制度,人分等级,士农工商。可见读书不但可以提高人的地位,可以免交一些钱粮赋税。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平等的跳出寒门的机会。不过能考上进士意味可以做官,但是这条路不容易。真正科考分为:(1)乡士,(2)会士,(3)殿士。乡士通常每三年各省秋季举行一次,称为秋围,中了就是秀才。会士就是在第二年礼部考试,那时就是举人。他们的考题大多是八股文和试贴诗等。这些太难。前面都通过了,就是殿试。它的主考官就是皇上。取中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是探花。第一名状元进翰林院,第二名榜眼进儒林院后一名做知县。以上这些对于寒门来说多难,有人考了一辈子也没有考上。但是一旦考上,就像《儒林外史》中的范举人得知中举,当场中疯,大家不知所错,听见有人说,叫他的杀猪丈人来打他几个耳瓜,果然打了,范举人清醒过来,他丈人赶忙作揖道歉。平常怕老丈人,这会颠倒过来。寒门中了举人在乡下整个家族地位提高。以后做官前途无量。

古代什么样的人称“进士”?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考取了进士,就视为进入了仕途。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于宋代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才称进士。进士功名是古代读书人料考金字塔的塔顶,同时也是最难考的,能考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最高梦想。

进士又具体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得中进士者一般都会前途无量,一甲立刻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之后再授官职。进士担任的官职般都是中央一级官员,即使下到地方任职,也只是锻炼一下,而后前途也很光明。

古代成为进士有多难?

进士考试也称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由皇帝定出名次。参加殿试的均是通过了会试的贡士。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考试时间为一天。相比之前的乡试、会试考试,殿试的内容是比较轻松和简单的。

每次科考进士的录取人数,各朝不一,唐代时最少,一次录取的人数仅二三十人,有时甚至只有几人。宋朝时最多,一般是几百人,多的时候上千人。明清时期,进士录取人数下降到100人左右。

中举对于寒门弟子意味着什么?

中举,就是考中了举人。举人,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都被称为举人。宋代,举人是对成乡试考中者的称呼。但宋代的举人只是具有了参加京城会试的机会,并没有做官的机会。而到了明清时代,举人的含金量才高了起来。一般举人所任官职都是知县、候补知县、或者是教谕、训导等县级教育长官,也有个别任知府的。因此,明清两代的读书人一旦中举,就基本上实现了读书做官的愿望。如果是出身寒门的考生,中举就意味着寒舍生辉,今后家人将不再受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