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写作中,通感运用得最精彩的诗句有哪些?
说到通感,立刻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两句声名远播的通感,很是经典。
第一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属于嗅觉的“清香”用属于听觉“歌声”来表现,独到精妙!第二处写月下荷塘的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将属于视觉的“光和影”用属于听觉的“旋律”表达,别具一格!
那么什么是通感呢?顾名思义,就是使感觉之间相通,即在描述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使用,从而使表达更灵动、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说诗歌中的通感,在描写音乐的作品中常常经常出现,即,用通感“以形写声”。
例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意思是:(箜篌的声音)清脆动听,就像昆仑山美玉破碎的声音,像凤凰鸣叫的声音;就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的样子,像香兰开怀大笑的样子。这一联中,上句用比喻“以声写声”,下句用通感(化听觉为视觉)“以形写声”。
例2: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韩愈《听颖师弹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意思是:琴声像没有根的浮云柳絮那样,在广阔的天地间随风飘扬。这一联也是用通感(化视觉为听觉)“以形写声”。
音乐描写中用通感的手法,可以表现出演奏声高超的技艺,和音乐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
王国维说,好的诗歌要有意境,意境出则诗歌妙。诗歌中运用通感也有创造鲜活意境的作用。
例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分析: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而此句之妙恰在通感的运用,作者把属于视觉的“枝头红杏”,用属于听觉的“闹”来表现,春天烂漫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真可谓通感一“闹”出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