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销售行业有什么潜规则?
作为经济研究者,医疗行业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因为这个领域政策很密集,矛盾很尖锐。当然,在政策和矛盾之间也有一些潜规则。潜规则往往是对政策的规避。
2016年起,全国许多省市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制度,采用“零差价”。即医院上报采购指标,在卫生部门、发改委、社保、医保部门统一协调下,集中向药企招标采购,医院不能在采购价上加价。这里暂且不说“零差价”的好坏,只说它的一个后果:
医院拖欠药品配送企业款项,变得多起来。
原因很简单,在医药流通的体制里,医院是经营性机构,掌握着开药权,事实上向消费者卖药收钱。然而政府规定,医院不能从中赚得一分钱。这现实吗?政府可以管住药品“零差价”,管不住医院的获利手段。
2016年12月底,湖南爆发医院欠款事件。许多医院以实施药品零差率出现资金缺口为理由,拖欠药品配送企业的回款,倒逼企业让步返点。比如说一个亿的欠款,企业“让点”1000万,医院这才肯把欠款补齐。
医院欠款短则八九个月,长则一两年,平均还款时间超过12个月。这其中的获利空间就是利息。明明有钱还款,就是拖着赚利息钱。市面利率最少五六个点,达到十几个点也不少见。医院占用资金,这也是他们的一笔收益。要知道,2016年长沙公立医院就被爆出欠款超过5个亿,有的医院明明效益不错,照样拖欠一整年的药费。除了返点和拖欠,医院获利方式还包括:要求药企承担库管、仓储和人力成本。这些都是药品采购以外的补充协议。
药企为什么甘心被医院各种揩油?原因还是前面所说:公立医院占据垄断性地位,他们在药品流通体制里居于强势地位。往往一纸通知,医院就能召集配送企业开会,宣布新的政策。如果药企不想参与,就要被踢出市场。在药品采购这件事情上,医院表面上不能加价卖药,可是他们仍然有绝对的话语权,药企可不敢得罪。
无论药品加成制,还是“零差价”制度,采购高价药都更符合医院的隐秘利益。这一点药企也非常清楚。公立医院的强势不改变,药价管制不解除,他们采购高价药的偏好就不会改变。进口药品增加确实是好事,但是想根本解决高药价难题,需要做的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