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乡村医生是种怎样的存在?
乡村医生为什么将会长期存在?最美村医事迹五句话告诉你答案!
乡村医生是具
有中国特色、植根广大农村的卫生工作者,长期以来在维护广大农村居民健康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然而,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2012年至2018年,全国村卫生室年均减少近5000个,村卫生室面临严峻挑战。
村卫生室做为基础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诊锁界的重点关注领域之一。2019年3月,诊锁界与特邀专家徐毓才老师共同打造【乡村医生】专栏,为读者呈现最真实的“乡村医生”、“村卫生室”,敬请持续关注!本期我们一同关注徐老师建言:乡村医生为什么将会长期存在?最美村医事迹五句话告诉你答案!
最近,网络上关于村卫生室是振兴还是没落,村医是走还是留的争议很有市场。认为存的理由是村卫生室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网底不牢地动山摇,因此必须振兴。认为行将没落的依据是随着农村人口的迁移,交通条件的改善,村卫生室必将与农村村庄的荒芜一同没落,农村医疗三级网最终要被二级医疗网取代。
就在是该振兴与终将没落的质疑之间,基础医疗未来将向何处去,成了一个大问题。
昨天(3月18日)晚上,央视公布全国“最美医生”名单,10名获奖者中,有两名是基层医生,包括一名乡村医生、一名社区医生。这位获奖的“最美乡村医生”是黑龙江省穆棱林业局杨木桥场卫生所的乡村医生周雅杰。
笔者读了对她的事迹介绍,一些文字深深的植入我的心底,也给上述疑问做出了注解。
第一句话:周雅杰守护着这片缺医少药的土地。
我们从这句话里,毫无疑问可以感受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医生如同堂吉诃德一样,失手空拳,和守护着的群众并肩与疾病作殊死的搏斗。然而,换个角度,人们就很容易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中国GDP成了世界第二,社会发展到了5G时代还会出现缺医少药?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农村缺医少药?是不是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
第二句话:林场百姓每一份发自内心的感谢,都是周雅杰用自己的三十几年来持之以恒的坚守换来的。
国家认为,村卫生室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承担着向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任务,在农村防病治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医生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贴近亿万农村居民的健康“守护人”,是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重要力量。
以我的经历谈谈我的感受吧,我是一个农村娃,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我出生于六五年,三年自然灾害刚过,哥姐四五个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刚记事时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小时候在坡上跟随哥哥姐姐吃生野果生野菜是很正常的事,有时发烧,拉肚子不治疗隔上一段时间就自然好了,那是农村缺医少药又没钱治疗,在我们村有个死娃子沟,凡事谁家的孩子病死了都扔在哪里,我记事起母亲身体就不好,精神有点不正常,对什么事都特别敏感,父亲有心脏病,支气管炎引起的慢性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整晚睡不着觉,双下肢浮肿,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谁也没办法,家庭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八零年我考上了高中,在离我们村七八里的地方上学,吃住都在学校,没有床打地铺,麦秸稻草铺在土脚地上一到夏天生好多跳蚤,那时年轻瞌睡大,躺下就睡着了,也不知有多痒,那是生活差我患上了营养不良,头晕做恶梦,耳鸣出现幻视十七岁了才不到九十斤,由于缺乏营养和蔬菜我患上了脑神经衰弱,无奈情况下八二年我去新疆和田参军当兵,苍天有眼经过两个月新兵训练我是被分到卫生队当卫生员,经过一年多的医学知识培训,我到连队做卫生兵给全连看病,那时都是年轻人很少生病。除了感冒拉肚子很少有别的疾病,我在连队有充裕的时间,离连队四五里的地方有个农三师医院,就自己用津贴费买了一辆旧自行车,到医院学习,老师都是名牌大学生,都是支边青年,在边疆成家立业,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老师到北京上海大医院进修,因是资本家后代,北京上海就是他们的家,都是有背景的人,我跟老师学习的时候他们都好不保留教给了我,疑难杂症什么病都带着我给看,跟老师们学了不少经验,至今让我感念至深,八七年复原回家自己干,到现在也三十多年了,岁月不饶人,自己也老了,你说农村医生咋样,我可以说,除了手术,他们能治好的病咱也能治,他们治不好的病咱也治好过,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各有各的长处吧,不多说了,有病人了。
历史上今天,诞生了赤脚医生,您了解吗?
历史上的今天,1965年6月26日,诞生了“赤脚医生”;1974年6月26日,我国发行了一套“赤脚医生”的邮票。
赤脚医生,是上世纪60~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期开始出现的农村医务人员名称,赤脚医生是“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驻村、大队、生产队)。
历史背景
1968年9月,当时中国最具有政治影响力的《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刊载。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赤脚医生”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物,是农村社员对“半农半医”卫生员的亲切称呼。合作医疗是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即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重要的贡献。
赤脚医生,还是尽职尽责,满腔热情地为人民服务的。不管深夜还是风雨交加的日子,只要有病人叫到,他们就会赴诊,就会认真地为病人看病打针服药。自己治得了的,就一心一意尽力去治。自己治不了的,就建议送医院治,有时还亲自陪着送去。
赤脚医生治病收费不高,只收回成本钱,因为赤脚医生都拿了生产队的补贴。有的赤脚医生如果碰上困难户和五保户,就得倒贴成本费了。
乡村的赤脚医生,医术虽不高,但服务态度特别的好。
↑赤脚医生
据资料显示(佐证),“中国最早的‘赤脚医生’应该是长阳的覃祥官和上海的王桂珍”。
由“赤脚医生”成名的王桂珍
1968年第三期《红旗》杂志上, 曾刊载了一篇关于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培养赤脚医生的调查报告,介绍了王桂珍等人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先进事迹。
1968年9月14日,《人民日报》全文转载此文,也就是在这篇调查报告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式称为“赤脚医生”。从此,“赤脚医生”就成为半农半医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
当时,毛泽东主席看到这篇文章后,在文章的眉头上批示:“赤脚医生就是好”。这个批示经报刊公开发表之后,当年的中国大地上立即掀起了一股学习赤脚医生、学习王桂珍的热潮。还有人不顾路途遥远,自带干粮,千里迢迢从各地赶到江镇公社观摩学习,安静的江镇一下子热闹起来,王桂珍也被这种热潮渐渐推向了荣誉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