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你最喜欢哪部?又教会你什么?
这四部古典小说确实是很值得精读的,估计很多人都会喜欢,《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小说,具有立体感,其文学成就、爱情心理、哲学理念、世事人情、社会风貌和官场规则等都写得非常妙,值得从多个角度多个视野去阅读、感悟,鲁迅先生评《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这是对读者很好的启发,不同的角度能读出不同的感悟,而创新的学法更值得重视:第一,语言很美妙,简洁明净而有意味深远,通俗准确而又颇能传神,看似朴素平实,实却多采多义,平实成熟,很值的文学爱好者认真琢磨,学习文学创作的,要过语言关,笔者想,多读唐诗、宋词、元曲和《红楼梦》,培养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是不可缺少的。第二,《红楼梦》的结构非常奇妙,看似灵活随意,似乎是“慢慢道来”,实却设置地非常精妙,其宏大的场景和深层立体的空间是既系统又开放的艺术场,能感受到用心的设计,却又显得十分自然,众多的人物活动于其中,灵动而不乱,丰富但一点也不雷同,情节的推移很有逻辑,人物的展示有乎有应,作者对于小说的构思是想学小说创作的年轻人最值得学习的榜样。第三,《红楼梦》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个性非常鲜明,但又不脸谱化,人物都是复杂的,连一般角色都很有丰富性,比如,焦大骂了几句,个性全出来了;馒头庵(水月庵)的老尼一登场几句话便显露了她深谙尘世的“潜规则”等。人物的语言、动作、诗词等都非常具有性格特征,如刘姥姥夹鹌鹑蛋所引起的各个人物的各自各样的笑,是多么鲜明。第四,《红楼梦》不仅把生活写得逼真而有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文字、语言内里极为丰富的含义,比如,刘姥姥三进贾府所表现的很厉害的“公关艺术”;贾母的“天下第一老太太”的杰出长辈形象;贾探春推出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开源节流的经济管理方略;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所建议的危机管理策略;贾雨村艰难的“解脱”历程;秦可卿领着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进行的情色体验;王熙凤整治色狼贾瑞的恶毒手段等等,让读者流连忘返。第五,《红楼梦》的梦和传说等,有哲学含义,有佛、道意韵,有对当时社会的反叛观念,而整部小说更有多方面的哲理意义,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总之,《红楼梦》教会读者很多方面的知识和见解,是学不完的,而最显著的是文学方面的技巧,对于文学爱好者最有益。
当然,《三国演义》是以小说的形式来讲历史,讲谋略,讲军事韬略,很有智谋,很值得从管理的角度去深入研究。
《水浒传》让读者看清江湖,特别是了解像宋江这样的人是怎样在体制外一步步成功发展起来,并最后走向投降的,而这位深有韬略的梁山泊老大,最后是怎样败在厚黑学高手高俅等手里的;《水浒传 》的很多人物很值得深入研究,如公孙胜的智慧,鲁智深的表面鲁莽实则精明,吴用的阴毒,燕青的多才和冷静,晁盖的大意等等,值得注意。
《西游记》以佛、道神仙故事来表现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将神话世界与人间权力意识联系起来思考,它描绘了一个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但却引人深入地去思考现实的人生,体悟人与世界,人与神的深刻问题,孙悟空的豪爽、乐观背后,是提示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很有启发。
四大名著,各有特色,其感受亦有不同。,《三国演义》中我并不喜欢开篇词转引杨慎那句"是非成败转头空",也不喜欢作者对中国历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哲学概括。《三国演义》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生命价值倾向。今人大多否定他"六出歧山"是不会用兵,其实这正是他的"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坚贞态度。每读秋风五丈原一节,常热泪盈眶。杜工部两首诗,一称赞其品德,"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霄一羽毛。''一赞其“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视为同感。
《西游记》我最喜欢的当然有孙悟空大闹三界试图挣脱一切束缚的自由精神,但我更喜欢它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面对观音的那句话,“我知悔了。”以孙悟空的性格,说出这句话,十分难得。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有两点更令人感动。一是正确意见不被理解而表现的“人不知而不愠"的忍耐精神。二是无论遭遇多少困难仍"不忘初心"的坚持态度。“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多少人不缺好的开始,却没有坚持到最后。自己半途而废,却又怨天尤人。
《水浒传》中的英雄我并不太喜欢,既使像鲁达与武松这样的。《水浒传》令我感动的是作者的态度。他勇敢地揭示了官逼民反丶乱由上作这样的社会真理,却又给这些反抗英雄以悲剧收场。他同情这些人,赞美了他们的反抗。又指出他们的反抗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他们不具备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与理论。人们说《水浒传》的问题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可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反皇帝者往往是打倒皇帝做皇帝。如孙悟空所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所谓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是统治者是否实行仁政丶实行道义的问题。《水浒传》的作者看到了这一点,他想"替天行道“,用小说表达自己的思想,却难以得到理解。
《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艺术水平最高。放到十八世纪世界文学画廊中,堪称绝世。我喜欢小说蕴藏的深刻的忧患意识。小说用形象展示了《易经》的哲理;亢龙有悔,物极必反。因此,劝告得势者"退步须及早”。然而沉浸在美梦中的人总想走得更远。这就是人生悲剧。
贾宝玉对人生的领悟;一个人并不能获得所有女人的眼泪,你只能获得你应得的那一份。这就是《红楼梦》的主题:以情悟道。
《红楼梦》还告诉我们,做人一要懂得知足,二要懂得感恩,三要懂得奉献。别人给你的眼泪原是你的心血。
手边没有书,所写全凭印象,失误之处请谅解。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这四大名著,我最喜欢读的还是《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教给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难以一一穷尽,这里就简单列举六条。
第一条道理:事业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自己。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多少豪杰、枭雄粉墨登场,为何最终唯独曹操能独得天下之大势,为何曹操能为曹魏政权打下扎实根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曹操自身的素质、能力、胸襟、抱负等等,都远远强过与他同时代的那些豪杰、枭雄。曹操具有深远、精准的政治眼光,通过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措施,稳定北方统治,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牢牢掌控在手里,也就掌握了全国形势。曹操雄才大略,文韬武略无所不精,又有非凡的气度和胸襟,这些特质使他善于用人、善于用权、善于用谋,所以最终能实现曹魏一家独大。
第二条道理:经得起失败才能赢得成功。
还是以曹操为例,曹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即便是惨败,也能吸取教训、总结经验,立即从失败中走出来,谋求更大的发展。曹操赤壁之战,可谓惨败,但他能正确面对失败,千方百计保住性命逃出去,回到自己的根据地之后重整旗鼓,发布《求贤令》,采取不拘品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收罗到一大批需要的人才,为下一步发展做好了人才储备;接着平定关中、南征孙权,激化孙权与刘备的矛盾,协助孙权趁机擒杀关羽、夺取荆州,打破孙刘联盟。通过这些举措,曹操在朝中的地位与日俱增,“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进公爵为为王”,成了比皇帝更像皇帝的最大实权派人物。
第三条道理: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最顶尖的人才,当时的人们都说卧龙凤雏得一人可以安天下。可见诸葛亮的才华的确如他自己所说,可以比得上管仲、乐毅了。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感激刘备的知遇之恩,跟随刘备后的确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为蜀汉大业操碎了心,几乎到了周公“一握发三吐哺”的地步。但为什么诸葛亮至死都没能一统天下呢?原因就是他选择错了人,倘若他选择为曹操效力,对曹操来说肯定是如虎添翼,很有可能可以帮助曹操扫平天下。因为当时的形势看,曹操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而刘备则是逆形势而动,诸葛亮跟着刘备就是再怎么操劳,到头来还是偏安一隅。所以,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第四条道理:酒香也怕巷子深。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实际上,“酒香也怕巷子深”。诸葛亮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高卧隆中的时候,就为自己进行了绝妙的宣传、策划和包装,使自己的声名远播,还未出山建立寸功就已经名闻朝野,上至名人高士,下至凡夫俗子,无不称颂孔明之才堪比管仲乐毅。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倘若刘备得了诸葛亮,那就像周得了姜子牙、汉得了张子房一样,必可辅佐明君一统天下,这个说辞,对于野心勃勃的刘备来说,岂能不诱惑?事实上,诸葛亮隐居南阳,高卧隆中,不曾建过寸功,没有经过实践检验,谁又知道他究竟有没有本事,究竟有多大本事呢?谁又敢说他的才能比得上管仲乐毅和吕望张良呢?还不就是诸葛亮善于宣传、策划和包装,让自己的名声从这些清高的名士憨实的村民口中流传出来?
第五条道理:才华不够形象补。
《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段可谓脍炙人口,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认为刘备和自己才是当世英雄,余人皆不足道。其实,客观来说,若和曹操相比,刘备哪里称得上英雄呢?曹操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他部下虽然谋臣如云,但往往曹操自己成竹在胸,已经有了清晰、成熟的想法,谋臣的建议往往只是作为参考意见。有的时候,甚至谋臣还没有他考虑得深远、没有他那般洞若观火,比如公孙康斩杀袁尚、袁熙一事就是例证。而刘备腹无良谋,每逢大事都要诸葛亮拿主意,一旦诸葛亮不在身边,就容易招致惨败,比如落凤坡庞统之死,就是由于刘备自己没有主见导致的结果。刘备唯一的优势就是,自己知道才能不足,就拼命打造自己“爱民如子”、“厚道善良”的形象赢取人心,刘备也就是靠着这一点赢得了诸葛亮等人的忠心辅佐。
第六条道理:失败也可能是灭亡之母。
人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意思是劝诫世人,要经得住失败的考验,能经受得住若干次失败,就有可能迎来成功。的确如此,对于那些经不住失败的人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往往会变成“失败是灭亡之母”,刘备就用自己的惨败检验了这句话的正确性。当刘备一听闻荆州失守、关羽被孙权擒杀就方寸大乱,把复兴汉室的宏伟目标抛诸脑后,就连向来视同鱼水关系的诸葛亮说话也听不进半句,只是一个念头要发兵征讨东吴为二弟关羽报仇,这架势十足的绿林好汉火并的派头,眼里只有兄弟情与复仇观念,哪有半点政治家的格局与胸怀?接下来一出出悲剧开始上演,蜀国由此开始急剧走下坡路,刘备身为蜀国之君尚且如此惶惶不可终日,急切东征孙权要拼个鱼死网破,带走蜀军精锐,却无良将,也无得力参谋跟随左右,一夕惨败,精锐尽失,自己也命丧黄泉,把诸葛亮费尽心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
四部书,各有千秋。
要说先读的是《水浒传》要说影响最大的是《红楼梦》要说通读下来的是《三国演义》要说印像最深的是《西游记》。
四大名著,影响深远,文艺形式也是丰富多彩,以各种形式流传于民间。有书籍,戏曲,电影,电视,评书,有片断,有整夲,有单独独立体裁,它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影响到每个人,可以说中国人的世界与四大名著息息相关!
《三国演义》的智慧,《水浒传》的快意恩仇,《红楼梦》的缠绵悱恻,《西游记》的光怪陆离,无不在中国社会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读四大名著原著,是种艺术享受,文笔流畅,快至人口,当你细读下去,就会进入一种无我的境地,有一种非一口气读完的感觉,这时可以说,你走入了书中。读罢回头一看,头飞雪,似丛山耸立,人物羽羽如生,可以和书中人物对话,这时你又进入一个层次。当你经历了一些事情,再翻翻书悟出了许多道理,这又是一个境界。直到用学来,悟出,使用知识得心应手时,我们就真的是有取而舍,吸其精华,汰其糟粕,为我所用,成为工具了。
读书要由薄向厚读,再由厚读到薄,最后总结几句话。展开是一部鸿篇巨著,合起来提纲挚领,就那么一点道理,这时才算是真正读到其中味了。
拿《红楼梦》来说,其精髓是一个封建制度的网,一个《护官符》说透了这个社会的实质。一个《好了歌》参透了人生百味。一个《红楼梦曲》将各色人物描写的入木三分。
《三国演义》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以少胜多的许多智谋。
《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没有出路。
《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大宫的大无畏精神,火眼金晴识破白骨精的正义之举。
等等。无不显示着前人的智慧。
因此四大名著,不可不读!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你怎么看?
韩信(公元前231年一公元前196年)是西汉初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王候将相都做过的人,后来有人告其谋反被吕后和萧何定计骗入长乐宫斩杀于钟室,夷三族。韩信是军事上的奇材,当上汉大将军后兵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垓下之战消灭了项羽。刘邦形势上统一了天下,但是燕王藏茶,韩王信,赵王张耳,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和楚王韩信等异姓王拥兵自重危胁了刘家天下。刘邦找各种借口铲除异姓王,同时大封同姓王。这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匹夫无罪,怀壁其罪。"韩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从韩信个人品质上看他从一个街头混混在乱世之中崛起当上汉大将军,个人政治野心里不断澎胀的,攻下齐国后韩信拒不发兵援助刘邦,还要假齐王已深深刺痛了刘邦。只不过慑于韩信的武力不好发作而己。在灭掉项羽后刘邦立刻削其兵权,把韩信封为楚地异地而王。后来有人告他谋反,陈平出个计策刘邦伪游云梦把韩信捉住。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向刘邦大发劳骚鸣不平。刘邦还比较讲感情,必竞天下大部分是韩信打下来的,舍不得杀韩信,只是降为淮阴候放到京城中看起来。韩信是个军事上奇才却是政治上的矮子。此时应该深刻的反省一下自已行为收捡光茫。可他还不能正视现实。一次信步来到樊哙府上,樊哙跪地迎接给足了面子。韩信事后却说:"我这辈子竞然和樊哙同列。"樊哙是刘邦手下第一猛将,大小也是一个侯爷,韩信都没有放在眼里,可见其太不识实务了。陈豨被封到矩鹿太守后,韩信打算抓住机会另开一翻天地,鼓励部下造反从中渔力。吕后和萧何定下计谋说刘邦平定陈豨归来,各个大臣都要进宫祝贺,韩信不疑有诈进入长乐宫被斩首,夷三族。韩信活了35岁而亡,纵观韩信一生连百万之兵攻无不取战无不胜功高日月,本来可以和萧何,陈平一样子孙世代为侯,名垂青史。由于个人野心身死族灭只能让后人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