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北京教委通知禁止在微信群宣布学生成绩攀比,但过年了家长晒孩子奖状咋看?
在回答此问题之前,小徐老师认真看了前两天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通知主要明确了四项任务:
1、立即开展全面排查整改,明确了排查整改的时间、对象、内容和要求。
2、加强对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监管。
3、加强对群组的管理,特别强调中小学群组建立者和管理者切实履行管理责任、规范信息内容。
4、规范对公众账号的管理。
从以上四项任务中,北京教育局着重指出,一方面要整改诸如色情、游戏、商业广告等不良信息,另一方面整改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问题。例如,在群内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批评或表扬学生,制造焦虑的行为或者发布与教学无关的广告、拼课等行为一律禁止。呼吁大家尊重学生隐私,不攀比、不晒娃、不刷屏问候、点赞、不得发红包等。
部分原文如下图所示:
认真读完原文后,我不由地为北京教育局的做法点赞支持。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之所以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和一系列攀比行为是分不开的。老师希望通过排名来激励学生的斗志,家长希望通过晒娃来鼓励孩子再接再励,但这同时也造成一个群组的恐慌和焦虑,因为不得不承认某些学生无论怎么努力,他永远得不到班级成绩的优胜,而在群内公布排名,或者批评、表扬学生,都将对其中一部分同学形成强烈的心理压力,而一旦这种公开排名家长也参与进来,那么形态将更加严重,压力和焦虑由此而产生。因此造成某些家长和学生非理性行为,严重的影响家庭环境和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这一点上来说,这是有悖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的。
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吁尊重学生的隐私,但是我们一直无法真正的去做到,总觉得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成绩,知耻而后勇,但是一旦这种攀比式行为愈演愈烈的话,对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因失误而没考好的学生和家庭来说,却会将痛苦百倍放大。
我们常说,理性教育,真正的理性应该是建立在充分尊重集体内所有人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特别是对中小学班集体而言,我们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所以,小徐老师觉得在教育上,要尊重学生隐私,不攀比,不晒娃的奖状等行为,的确是一大进步,更能体现人们的素质高,格局大来。因此,也奉劝大家,理性对待学生的成绩,孩子考得好也罢,不好也罢,各家找各家的原因,各家冷暖自知最好,理性对待,尊重别人,才能使教育更加理性一些。
大家怎么认为呢,欢迎交流补充。
学生考试成绩的结果,是引起家长焦虑的根本愿意吗?
1,不过认真读北京教委的通知内容,也的确是件好事:
每每过节,微信家长群就会滴滴不停,广告、求助、募捐、拼课等信息倒是极少,不过过多的点赞和刷屏也的确容易漏掉信息,这着实扰人,只好静音了事,或者是不用时关掉网络,这是我个人的做法。
看别的家长都表示祝贺了,自己如不行动,也的确感到一种不合群的感觉,所以为了合群,就也来一下吧,这也是我个人的做法。我估计很多人都做此想。
2,不过对于学生考试成绩的事情,的确是两难:
成绩好的孩子及其家长一般无所谓,老师公布与否他们心理变化不大,成绩稍微落后一些的孩子和家长,或者对孩子成绩过于重视的家长,可能会产生比较后的心理影响,这就是所谓的焦虑,但是这种焦虑原本就有,这种焦虑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多期许和不客观认识造成的。成绩只是让这种焦虑突显出来了而已。
对于成绩,实际上孩子和家长都愿意知道自己的成绩属于班级什么水平?年级什么水平?区级什么水平?等,有部分人总想知道他人的成绩如何,但是一般不愿意让他人知道自己的成绩多少。
人需要目标。人的心理很奇怪,总是想知道他人的事情而把自己同样事情当做隐私来保护,似乎人睁着眼睛就是来看他人外界的。
3,做为个人,我认真审视自己的内心想法:
我关心自己孩子的成长重于孩子的成绩,对于成绩,我通过孩子的成绩看他的水平,我对其他孩子的成绩没有兴趣,但是我对自己孩子在班、年级、区里、市里等所处的水平还是很关心的,这种水平具体的体现就是一个排名,因为通过这个排名我知道他的大致水平和以后的努力方向。
这种水平和能力的了解带给我的不是焦虑,而是一个如何看待孩子未来发展、成长的方向。基于这种思考,对于过年家长晒孩子的奖状,我认为这很正常,这是家长对孩子的赞赏,哪一个家长不以孩子为自豪?有心情就随喜表达一下真心赞美,如果错过了,那也就自然忽略,没有什么可比的。
最近我遇到有的家长做比较,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人家孩子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与你何干?自己的孩子再平常,也是自己的孩子!把这句话送给所有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