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妈妈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说起自己的妈妈,在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不懂事吋妈妈弃之而去除外),慈母的眼神和所做所为是最伟大的、最崇高的、最美丽的。
母亲十月怀胎,小心翼翼的哈护着肚子里生命,渴望着小生命的诞生。
自从我们降生到这个世界,母亲总算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端祥着小生命,她惊喜而又小心翼翼的将我们抱在怀中,那种珍爱只有母亲才能做到。
我从记事起,母亲时时刻刻对孩子都是一种慈爱、温和、哈护的目光,流露着母性特有的爱护孩子感觉,哪怕生气的时候,母爱依犹存。
是啊,母亲的爱沁人肺腹,用乳汁孕育小生命;母亲的爱传输着温暖,象阳光一样沭浴着我;母亲的爱令人感动,使我想起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真谛。
知儿冷暖的是母亲。孩子冷了,母亲用手摸摸手心,再摸脊梁,酌摸着加衣服;看看孩子热了,摸摸额头,拭去汗渍,去件衣服,生怕热了。
知儿饥渴的还是母亲。“妈妈,我饿了。"一时没有馒头,难解燃眉之急,母亲到邻家要一馒头,为我充饥,生怕饿着。渴了的时候,母亲那怕是即时烧一碗开水,也不让我渴着。
头疼发热,母亲守护在身旁。当母亲看到我懒散萎糜的时侯,母亲轻抚我的额头;“乖乖,是不是不小心冻着发烧了。到了晚上,她随手到田头上采来两株黄蒿,捊掉叶子,在手揉啊揉啊,直揉得叶子蔫然出水,趁我睡的时侯,拿着鸡蛋大黄蒿团敷手心,揉脚心,再抚慰前后胸,她说,“这叫发汗。"早上起来,烧气全消,头疼亦无。那个时候穷得填不饱肚子,这单方真太灵验了。
儿时已过,岁月峥嵘,读初中未了,却要辍学。母亲虽不识字,但对我读书常引用前人之言:“穷不离书,富不离猪。"来训戒我。再穷不能不读书,家富必须养猪。母亲但愿自己受苦受累,少吃缺穿,也要供我上学,养猪为的是攒钱增加家庭收入。可我未能如愿母亲的心愿,初中一毕业便辍学。
妈妈把爱都奉献给儿女,这是任何人都难做到。儿女不成家,母亲的心点象压了一块石头,难以放下。再等到成家,为儿抱孙子,仍是忙家务,带孩子,整天忙忙碌碌,废寝忘食,永不休止的为了儿孙操劳,直到永远长眠休息。
妈妈的味道是什么?为儿为女,操碎了心,温馨挚爱,沁人肺腑的心。
妈妈的菜,最喜欢哪一道,有什么深刻意义吗?
妈妈的菜,最喜欢的就是“八丁菜”,这是妈妈自创的,名字也是我和妹妹们自己起的。
也是我们姐妹小时候最喜欢吃的,每每想起来,心中都流淌着暖暖的幸福。
小的时候,我们家里生活条件很艰苦,爸爸妈妈一个月工资30多块钱,要养活我们五口人,还要供我们念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幸得妈妈做得一手好菜,能把平日司空见惯的材料做成我们都很爱吃的菜,能把剌嗓子眼儿苞米面做成甜甜的发糕。
“八丁菜”顾名思义,肯定是有八种材料喽。有土豆、萝卜、地瓜、黄豆、黄花菜、豆腐、木耳、白菜等一共八种,用葱爆锅,炖熟后勾点薄芡。(后来生活好些了,妈妈就在里面加点肉丁,是那种煮熟了的猪肉切成丁。)
每做这款全素的八丁菜,都会配上妈妈用烧火的大铁锅蒸出来的苞米面发糕,那时候放糖太贵了,就放糖精(现在可能没人用糖精了吧)。
妈妈把一大块发糕用刀切成网格状,大发糕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见方的小方糕,吃到嘴里软软的甜甜的,吃这道菜时,也是我们吃的最撑,吃的最酣畅淋漓的时候。
我们像一群小猪仔儿一样吃得欢快,我总能看见妈妈在一旁看我们的目光,那目光中是一个母亲无限欣慰的满足感。
爸爸妈妈看我们吃得香,就不停在他们自己的碗里挑地瓜丁放我们碗里,因为地瓜是甜甜的,我们爱吃。
八丁菜,不是什么美味,可能放到现在,没人会吃它。但是,八丁菜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味觉上的满足,更多的是那里面浓得化不开的母爱。
现在,我们和父母偶尔聚在一起,就会和父母讨论一下八丁菜的做法。讨论到高潮时,妈妈的脸上就会呈现出我小时候看到的那种满足的眼神和表情,妈妈也会一边说一边沉醉在过去的回忆中。
如今父母已垂垂老矣,我们也不再年轻,餐桌上的美食也吃了不少,我们的口味也在不断的改变。但八丁菜的味道永远不会变,妈妈的味道永远锁在记忆中,不会随着时光流逝而淡忘,只会越来越浓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