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蒋介石集团太腐败了!陈布雷理想信念破灭,心死,身死而已!
蒋介石一生中有四大秘书,分别是杨永泰,陶希圣,陈布雷,秦孝仪。这四个人,杨永泰死于cc派暗杀,陶希圣曾一度投降日寇,陈布雷则是信仰破灭后自杀,秦孝仪成为蒋介石遗嘱起草人和监督人。
今天讲讲陈布雷的人生悲剧。
陈布雷是浙江慈溪人,生于1890年,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新闻工作。蒋介石北伐成功后,陈布雷投入蒋介石集团的怀抱,通过自己的杰出才能,陈布雷逐渐成为蒋介石最信任的人。抗日战争中,陈布雷作为一个爱国者,写下了很多慷慨激昂的话语,大大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其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如下:
我们的东四省失陷,已有六年之久……现在冲突地点已到了北平门口的卢沟桥。如卢沟桥可以受人压迫强占,我们五百年古都的北平,就要变成沈阳第二,今日的冀察亦将成昔日的东四省,北平若变成沈阳,南京又何尝不可能变成北平……如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那时候只有拼民族的性命,求最后的胜利。
陈布雷因为杰出的才能,在蒋介石集团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他被称为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有着“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美誉。
作为蒋介石集团的御用文人,陈布雷也是很有良心的,比如在抗日战争中,他努力促使郭沫若回国,在解放战争中,蒋介石大肆屠杀进步人士和民主人士,陈布雷也曾经对蒋介石进行规劝。
但是蒋介石是一个与人民为敌的政治流氓,陈布雷不得不昧着良心做了很多坏事。比如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为抗日而“兵谏”,蒋介石仓皇逃窜最终被捕。陈布雷按照蒋介石的要求把张、杨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美化了蒋介石在危难中镇定自若,对下属晓以大义,使之幡然悔悟,才得以转危为安。
对于蒋介石为了建立独裁统治而进行的恐怖政策,陈布雷受到了良心的谴责。抗战期间,周恩来总理对他说:“对布雷先生的道德文章,我们共产党人钦佩;但希望他的笔不要只为一个人服务,而要为全中国四万万同胞服务。”这并没有让陈布雷离开蒋介石身边,却不能不让陈布雷有所转变。陈布雷自己也在“余今日之言论思想,不能自作主张。躯壳和灵魂,已渐为他人一体。人生皆有本能,孰能甘于此哉!”他并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为人捉刀是苦恼的”。
这样有良心的一个御用文人,在解放战争后期发生了总爆发,良心最终战胜了物欲,陈布雷向往民主独立的新中国,却不愿意背叛蒋介石而去,他甚至不愿意对蒋介石再说一句共产党的好话。最终,他只能用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陈布雷有7子2女,以“正直平凡”四个字教导子女,他看透了政治的黑暗、官场的恶浊,因此严禁子女参与政治。长子陈迟成为农产品专家,次子陈过成为内科专家,三子陈适后来在武汉测绘学院任教授,四子陈迈任上海铁路局工程师,六子陈遂毕业于清华大学理工专业。
陈布雷的孩子们都很成才,但最值得一说的是他的小女儿陈莲。虽然陈布雷禁止孩子们从政,陈莲却有着一颗政治上的良心,早在高中期间就参加了共产党。后来长期从事地下工作,他的丈夫袁永熙就是地下工作的同事。1947年,两人不幸被捕,坚持斗争,没有暴露。
陈布雷自杀前一个月,让陈莲夫妇陪他去拜谒了中山陵,这大概是他对孙中山先生最后的交代了。陈布雷对陈莲夫妇的真实身份应该是心知肚明却不敢说,陈布雷自杀,也许有保护这两人的目的所在。
陈布雷(1890年—1948年),中国浙江余姚人。原名叫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20多岁时就在文化界享有盛誉,之后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的美誉。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颇受关注并且具有争议的人物。
“战端一开,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句话,出自抗战初期蒋介石的公开演讲。字字铿锵有力、句句掷地有声,现在读来,依然令人荡气回肠,此文就是出自于陈布雷的笔下。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被助手蒋君章发现,已经气息全无,身体僵硬。他的枕头旁边,放着几封遗书,有留给家人的,还有留给蒋介石的。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
之后,遗书很快被送到蒋介石官邸,当蒋介石得知陈布雷已死,并且是自杀时,蒋当时的面容霎时变得惨白,眉宇之间也流露出凄怆悲恸。他仔细看完了陈布雷留下的遗书,一句话也没有再说。之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可谓是给予了极高的肯定。
对于陈布雷自杀的原因,大多人认为,淮海战役失败后,蒋在一次军政会议上,大肆批判属下将领的无能和腐败。继而又说自己,如何如何英明睿智,廉洁奉公。大有“朕躬有罪,罪在万方”的意思。陈布雷见蒋在此时都不知反躬自省,竟然一反常态的表态:“一派胡言!”
当时,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也根本没有想到,陈布雷会当众反驳自己,一脸的懵状。当时就僵在了现场,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之后才喃喃地用家乡话骂到:“书生误国,书生误国,看错人了,看错人了,大家散会!”。
除了上述原因,陈布雷本人在解放战争后期时,觉得自己已经才思枯竭,无法再为蒋继续效力,所以只能走上绝路。陈布雷的担心和自责,是基于他对时局的准确判断。
仅仅在他自杀两个月后,蒋介石便宣布引退下台。
从记事以来你读过的名著还记得名字吗?
往事如风:盘点少时读过的名著
记事以来读过的名著,这个界限好宽泛,估计得罗列几页纸的。
我个人还是从高中以前读过的书说起吧。
童年时,接触最早的名著,当属偷读的《诸葛亮》,那是竖版的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绣像书,这仅仅是从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抽出的“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还算不上名著。所谓偷读,是因不是正大光明读的,是从父亲锁着的柜匣边上,摸出来的。当时,这样的书还在禁书之列,父亲看得很紧,唯恐露馅惹来麻烦。当然,只认识几十个繁体字的我,读得磕磕绊绊,意思主要靠猜。
偷得父亲这本绣像版《诸葛亮》,去跟邻居的富哥,交换来真正的名著《三国演义》。也是竖版繁体字,比《诸葛亮》还难懂。但我还是一天两晚,囫囵吞枣地读完了。
为交换下部《三国演义》,我又以同样的手段,偷得父亲珍藏的抱瓮老人著的小说集《今古奇观》。我近看了其中的几篇,如今依稀记得《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转运汉巧遇洞庭湖》《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篇目的大概意思。
只可惜,《今古奇观》一书,跟富哥交换看书后,让富哥借出去,从此杳如黄鹤。这可是我父亲的真爱,后来才明白,父亲给我们弟兄讲的李白、羊角哀、苏小妹等故事,都出自该书。
也正因了《今古奇观》,得以从富哥手里,读到了《西游记》《水浒》《吕梁英雄传》《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金光大道》等名著。尤其《吕梁英雄传》中,被围困炮楼中的饥渴难耐的伪军,好不容易抢到一桶水,有个伪军恨不得喉咙里也伸出一只手来,这一精彩细节的描写,让我依然记忆犹新。
四大才子书之一的《红楼梦》,是在上高中时看到的。但没读进去,总感觉写的家长里短,婆婆妈妈的。读外国名著,是在高中毕业,分配到供销社工作之后。
发第一个月工资,除交大队里18元买工分分口粮,8元交母亲,剩下的4元自己支配。忽然拥有了4元这笔巨款,兴奋地手舞足蹈,简直不知道怎么花销。先打发了4角钱的理发款,然后买了1元的食堂菜票(当时,一份炒咸菜丝5分钱,一份西红柿鸡蛋汤1角钱,一份芹菜炒肉2角钱),剩下的,统统送给了书店。抱回《牛虻》《卓娅和舒拉》《陈毅诗词选》,简直不啻于接回了天神,得时时供奉着。用油光纸包了封皮,请练书法的李文静师傅给题写了书名,就晚上翻读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