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有没有科学依据?为什么?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说:”在头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的晚上,如果月亮呈现出浮云遮挡着的情景,那么到来年的正月十五这天,必有大雪要下。”这句农谚反映了节日和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多少也有些科学依据呢。
这也就是说,2018年的中秋节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阴雨连绵的天气,也就应了“八月十五云遮月“这句俗语,那么2019年的正月十五会不会”雪打灯“呢?
就眼下这两三天来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降了不同程度的雨雪,而到2月18日(正月十四):2月19日(正月十五),这两天的大部分地区也是阴天与小雪天气呢。所以,俗语一些民间俗语也多少有些科学依据呢。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关于这种节日和天气之间的“对应现象”,也不难解释,因为入侵在我国的冷空气,本身就存在着5个月左右的“韵律活动”的规律。所在,才应了“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农谚。
那么,“八月十五”和“正月十五”,这两个相距了一百五十天的节日天气之间,一下子将近半年的时间,为什么会有相互关联的关系呢?
原来,早有科学研究与一些经验学家发现,这是“大气韵律活动”的一种表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为所谓的“云遮月”和“雪打灯”,实质上是两次冷空气活动的呼应关系呢。
也就是说,上一年的中秋节——“八月十五”前后,如果有一场冷空气活动,从而造成了“云遮月”;那么,到了来年的元宵节——“正月十五”前后,往往就会有冷空气入侵,从而形成“雪打灯”的现象。
不过,中秋节和元宵节这两个传统节日天气之间的呼应关系,果真如此如此的准确吗?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这两者未必每年都能很好的对应。出现偏差,或对应不准的情况,也是常有的。那为什么会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