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语文教育,你怎么看?
我觉得现在语文最大的问题是这门学科被搞文学的把持了
1.这门学科虽说是“语文”,其实语的比重小,而文的比重极大。猜二流作家写作意图的阅读理解题占的分值太高。
我认为应该增加语言学以及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语法很重要,词源、语音演变什么的也比较有意思。
2.改病句、拼音、错别字、成语,这些看上去很小的知识点其实真正考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很多人其实这一关都有问题。但现在的语文考试只给了这些知识点几道选择题而已。
3.作文走心灵鸡汤、男默女泪路线,动不动就通过一个不知真假的小故事得出似是而非的人生经验。不经世致用。(看了近年高考作文题的一些新变化,这一点还是有进步的。)
4.缺乏逻辑学的训练。
我认为中学阶段,逻辑学可以由数学和语文两门课分工(逻辑学本来也跟这两门课紧密联系)。现在中学阶段只有数学在学逻辑学,而且主要是把那点逻辑学知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否命题等等)跟所学的其他纯数学知识结合,让学生解题。
而语文课的逻辑学可以侧重培养辩论术,比如如何加强/削弱论点,判断常见逻辑谬误等。
加强逻辑学教育,网络上的奇葩言论可以大幅度减少。我看不少人连基本的三段论都一问三不知。
5.文史哲是文科“御三家”,在教学过程中其实可以有意识地相互促进。但在实践中,不同学科的教材编撰者/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沟通,衔接得不够好。
现在的语文教育,在理想主义太过,现实主义不够之间摇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我看来,现在的语文教育,一方面提升到又是人文素养,又是文学修养,又是中华千年文化的,拔到无比之高的层次,可是,无论地位多高,都回避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是要用来参加考试的。
1.明确了语文是用来考试的,我们才能放下身段,不卑不亢地研究如何考好,而不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大素养。
曾经有过一个学生,是我们俗话说的那种语文素养很好的孩子,写的文章,文字干净,读书多,表达能力也很强,但就是考不好,家长急得不得了,问我怎么办。
我让家长和孩子 一起来,带着最近的语文试卷,一起来诊断,到底哪儿出了问题,为什么一考试就扣那么多的分数。
试卷摆开,几张试卷一对比,我还没有分析,孩子自己就有点懂了。我问:你知道问题在哪儿了吗?孩子说:我的病句题,都会扣分,还有,我的问答题,回答的时候,没有根据题目要求写,只是靠着阅读的印象,谈些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不扣答题点。
知道了问题在哪儿,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个孩子的语文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2上面这个孩子的情况,既是孩子的问题,也是老师的问题。
孩子觉得,听语文课,就是听着玩玩的,他平时阅读那么多,能说能写,语文课,不听也罢。老师觉得,老是讲题目,像个理科老师一样,太没有情怀了,于是,上课讲题就更少的。
大道理不讲,我曾经试过一条语知题讲半节课,从这条题目出发,把如何字词累,如何利用现代汉语大词典把一条题目延伸成一个专题训练,板书一黑板,还马自己备课的试卷部分复印给孩子们看,告诉他们,一个星期试着挑这么一条题目拓展一下,再看会是什么效果。
效果是,半学期下来,我们班的语文平均分,单靠语知这条,可以比其他班高近1分以上。当过老师或是还记得高中语文考试的孩子,应该知道,这近1分意思着什么。
3.知道了语文学习了是用来考试的,并不影响我们提升自己的素养。
有的人可能要说了,你眼光这么浅,不适合当语文老师吧?
我说,你错了,重视讲题目,并不影响文学大素养的培养。既要低头看路,也要能仰望星空。重视做题目,同时,也重视阅读,重视练笔写作,两结合,语文考试的分儿才能稳,好看的分数才能长久。
会考试,还会带来另一个好处,那就是,这个孩子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语文成绩好的孩子,都会有这个特点,那就是语文好,是一种持久的好,语文考试,以150的卷子论,一会儿考80,一会儿考120的可能性是极小的,基本上是稳定的,小的波动在所难免,但大起大落,像数学那样,一条题不会12分就没有了的情况,极少。
所以,努力把语文当理科来学吧,分析题型,努力刷是,认真分析答案,对照了看自己考试卷上到底存在哪些问题,然后个个击破,辉煌的语文分数等着你。
我是个数学成绩很好、语文成绩也很好的前高中语文老师,我是@当过教师的考拉,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