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美文网

Hi, 请登录

孔孟,孔孟教育思想

孔孟都是儒家,两人的“仁”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对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如何?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而孟子是孔子的粉丝,是儒家的第二号人物,是继承和发扬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完善了孔子思想的人。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孟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同时,孔孟思想也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行事方式和价值观。

其实,孔子的思想是仁,仁者爱人,而孟子的思想在孔子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的思想。

孔孟,孔孟教育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很显然,孔子的仁的思想是一种伦理的价值观,而孟子的仁政思想,则是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战略。在仁政的基础上,孟子更是提出了王道理想的主张。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就是“仁者爱人”。人如何践行“仁”?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要用礼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符合礼的就去做,不符合礼的就不去做。在孔子那里,“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这种规范叫“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像人字的结构是一撇一捺互相支撑一样,我们要想成就自己,先要成就别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想要被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也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这是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思想。孔子的这两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处理人际关系的金科玉律,也应该成为现在人与人距离越来越近,而心越来越远的冷漠时代的人伦准则。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行了高度概括,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学”就是关于做人的学问,人践行了“仁”,这就是道。

孟子系统完善了“仁者爱人”的思想。他把“仁”上升为国家治理原则,提出了“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认为,君主如果能够把“仁者爱人”的思想引入顶层设计中,实行“仁政”,将“仁者无敌”,最终可以实现“王道”。

孔孟,孔孟教育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是个心慈面善温情脉脉的人,在中国思想史上,他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并高扬人的价值的思想家。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他第一个问有没有人受伤,这种关心人生命价值的思想,在把人当成动物的奴隶社会,非常难能可贵。孟子则把孔子“重民”的思想推向高峰。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百姓才是天下的主体和国家的根本,国君无足轻重。国君不行仁义残暴百姓,百姓可以换掉国君,甚至是杀掉。这种思想,简直石破天惊无比大胆,搞得千年以后的明太祖朱元璋还心有余悸,他曾经恨恨地说,要是这老头子还在,早就拉出去砍了。

人性善恶一直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孔子并没有对人性善恶做出界定,他说“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人性相近,后天环境即“习”可以影响人的本性。而孟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性善论”并进行系统论证的思想家。孟子认为人和禽兽之间的区别就是道德,而人天生就具有四种向善的“萌芽”,分别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就像四肢一样,天然存在于内心。有了这四种心就是人,没有就是禽兽;人如果能够地守护好四心,就能成就道德;不好好守护四心,就可能成为坏人,就是“自暴自弃”,用孟子的话说就是“自贼”。孟子的“性善论”对中华民族惩恶扬善、积极向善文化心理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孟儒家思想对其后千年之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重大影响。孔孟儒学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仁”。孔子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建立起“孔学”伦理道德观。“仁”即“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也》)强调以“仁”作为自身人格修养的标准,以仁德修身,以仁德治国。孔子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人的个体的一种内在自觉,要求人服从社会“礼”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准则,进一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的。“仁”成为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

孔孟,孔孟教育思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之后的孟子,相传从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爱”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仁政”理念。他提出的“四端”之说,具体阐释了人性本善的“人性论”思想。孟子认为人生而即有“仁义礼智”四德。“仁义”是孟子道德论的核心,孟子“仁”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性善论,这成为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仁”具体体现于“亲民”,即与民同乐,广用贤良,尊重人权,保民而王几个方面。“仁”成为儒家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点和出发点。可见,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最高道德理想,发挥为“仁政王道”的社会理想。

由先秦而来的孔孟儒家“仁政爱民”的“民本思想”之后成为汉唐宋明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在明代。儒家文化思想也成为千年以来中华民族占主流地位的文化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