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千古名篇,可是,有人认为他是梦醒后所写,你以为真是这样吗?
这些不可能仅仅和一个梦有关。
桃花源记在正能量方面,应该是陶渊明对于天下一统、海内生平的一种渴望。而在其背后,似乎还包含了陶渊明这个愤青对于当代状况的一个恶趣味臆想。
可以说,桃花源记其实只是陶渊明在现实和想象之中强强结合而制成的一篇想象文罢了,文章的内容描绘出了一个非常祥和的小村庄,也表达了晋朝时期,人民渴望安定的一种心理状态。
作桃花源记的大背景
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生于东晋时期的。在这个时期,汉族面对北方强大蛮族的入侵显得非常的无力,故此不得不衣冠南渡。可是偏安一隅的东晋并没有活的太过于快乐,而是战乱频繁,人民困苦。
故此,当时的东晋人民非常渴望能够有一个美好的生活作为展望,而陶渊明这个田园派诗人肯定也是有着如此的想法。故此他创作桃花源记其实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罢了。
陶渊明的恶趣味
虽说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个田园派诗人,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陶渊明还是一个超级大愤青。他之所以挂印归田,本质上其实就是对于目前朝廷的无力和自己的无能的一个愤恨之情。
陶渊明很清楚的明白,凭借着目前的天下大势,想要寻求和平与快乐是非常不现实的一件事情。因此他也开始了自己的恶趣味,如今我们看到的桃花源确实是有一些诡异。
据他的记载,渔夫是从一个小口进去的,而进入村庄的路也是由窄变宽,而这个结构让大家想起了什么呢?没错,就是东晋时期的古墓,二者的结构惊人的类似。
在之后,他又提到了屋舍俨然这个词,这自然是对房屋整齐的一种描写。但是大家要知道,东晋的汉族人早已经被打到了南方,而南方不同于北方的平原,想要建设的非常平整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此在这里,陶渊明也是借此而怀念了一下北方的平原生活。
桃花源里家家门前种植桃桑,这是大凶的征兆,一般只会和陵墓在一起出现,这也是一种暗示。
因此总的来说这个桃花源记可能只是陶渊明与这个世界的一个恶俗的评判罢了,他觉得当今的人民也许只有死了才能活的安定。不过在恶趣味当中,他们也非常的希望海内能尽早升平。跟梦是没有关系的。
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你更倾向哪一种人生志趣?
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反映其隐居田野之心已决,与其所羡慕的《世外桃源》环境相符合。他早已厌恶了官场斗争,故而寻求过着与世无争的安稳生活。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427年,四十一岁弃官归隐即405年,其《桃花源记》描述晋太元中期,太元376~396年,其时他还在朝为官,归隐之后,依据听闻之事写《桃花源记》及园田诗篇。本文只论桃源。
依《桃花源记》原文看,他用的字辞被后所改,使这世外桃源眼花缭乱,故地难寻。当时传闻的是“世外桃源”胜地,古人称竹为桃或桃枝,在古籍注释中不乏见到。其文句“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古文称花为英,继之以华,晋后之南北朝才有“花”字。文中以落英言落花,那么前句忽逢桃花林应为“忽逢桃枝林”,题目应是《世外桃源》。《述异记》记载南北朝有传说花木兰,而载入百家姓的花姓列入《姓苑》者是唐朝人花季陆(见《认祖归宗》花氏)。陶渊明去世是427年,刚进入南朝第七年,花字尚未出现,可见文中花字并非是其原文。
依《桃花源记》对景物的描写,上世纪不少学者对这一故地进行寻找,全国竟有三十多处自诩是桃花源。或景似、或名似,总是有所不足。却有一处景似而名异,就是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有已废的桃源村。竹就是古人的桃,堰塞与堵河跟世外隔绝意思相同,武当山即武陵源,武水汇汉水入武汉长江,诸名均吻合。
据《中国历史未解之谜》介绍,从官渡镇桃园村波渔沟乘小船沿堵河逆流而上,可见一座孤山,山背峡口约米余阔,两边是数百米高的绝壁,称一线天。这条山缝若不崩坠,千六年前只能人入,不可驶船,加上竹丛茂密遮蔽,是很难发现这条山缝的入口。当代学者认为,此景确实就是书中之景,但是名字不符,不敢确定。
由于忽略古今文字,身在其境不知名,有许多学者认为世外桃源是陶渊明虚构的,三十多处自诩是正宗的桃花源者,拿不出较为完整的真凭实据,而这明摆着的桃源故地因为没有住户,所以就无人出来争个是非曲直,由我来代其争辩吧。自古总有出书审稿者将个人意识移向原作、帮其改字,致使原文患硬伤,堵住史路,误导后人,这是最不可行之举。希望得此岗位者,忠诚原作,疑惑之处经商讨之后再定未迟,勿擅自轻易改稿。
曹操《短歌行》和陶渊明《归园田居》这两种生活志趣我都意欢,但我还是倾向曹操《短歌行》中的生活志趣。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写农耕劳动,与农民交往,写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真意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他的这些作品通过主观的抒情和客观的叙事,描绘出一个美好的生活境界,表现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他在诗中描绘的景象就是他的理想社会。安居乐业,不闻外事。可他的这种理想社会难以实现。
曹操的人生志趣就不一样了,他的《短歌行》主题思想非常明确,慨叹时光易逝、功业未就,抒发了招纳贤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要求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诗中所用比喻的含义,非常深刻。如本诗以“朝露”比喻人生之短暂易逝,以“明明如月”两句比喻人才之难得,以“月明星稀”等句比喻人才择主未定,以“山不厌高”、“周公吐哺”等句比喻将以博大的胸怀,欢迎投奔他的人才。这些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具有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总之,《短歌行》正像曹操的其他诗作如《蒿里行》、《对酒》、《苦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服务的;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诗的主旨:他的不屈不挠,奋发进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很欣赏曹操的《短歌行》,这首诗表达了曹操统一江山、称霸中原的雄心壮志。曹操在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在松下林间,也能饮酒煮茶,吟诗作赋。这样能文能武的英雄,谁又不是欣赏加佩服呢?但是欣赏归欣赏,我更倾向于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人生志趣。为什么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两首诗的意境吧。
在诗歌《短歌行》中 曹操感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意思是人一生本来就很短暂,已经失去的日子太多了。可是我心中的烦恼苦闷并没有随时光流走,只有用饮酒来排解苦闷。那穿着青色衣服的学子,令我无比的思慕。正是因为这些学子,我才一直吟诵至今。我看见阳光下一群小鹿在嗷嗷鸣叫,欢快地啃食树叶,真是心潮澎湃。
如果四方的贤才来我家里欢聚,我一定奏乐宴请他们。只有月明星稀的夜晚,才可以实现这个愿望。如果那些名人贤士放下身段来与我相聚,我就可以在酒席上与他们谈笑风生。那时我一定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让天下的英杰都真心的归附我。
曹操在诗中表达了时间易逝、壮志难酬的苦闷,同时也表达了结交天下豪杰来平定天下的雄心。曹操是有雄才大略的人 ,所以写的诗也豪情万丈。就像毛泽东写的诗一样。
而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表达的是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他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只想回到宁静的乡村 ,看太阳升起又落下,赏花开又花落。与白云对话,与小草私语。听小狗狂吠,看小鸡啄米。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慌不忙, 不急不躁地种地、浇花、闲聊,让日子如水流一样静静流淌。外面的人升官也好,发财也好,与我何干?我只想过自己简单平凡的生活。在乡村的美景中一天天陶醉。
陶渊明的诗表达的是与世无争、超然物外的洒脱情怀。这两人的思想正好对应了孔子和庄子的思想。曹操信奉孔子拼搏进取的儒家思想。陶渊明信奉庄子超然物外的道家思想。我们不能评判谁优谁劣,只能说人各有志,各人快乐着自己的快乐 ,忧伤着自己的忧伤。在物质上我倾向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人生志趣,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也要学习曹操的拼搏进取。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这么多。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请你看完文章后再点赞或评论关注。
评价一下,你对《燕归·燕飞》这首诗的看法,我写得如何?
这是一首叙事寄情的现代诗。从诗人巜燕归-燕飞》中,就已经点明了主题。从燕的归来,到燕飞。是叙事抒情的现代诗。诗文;
谁家新燕啄新泥?谁家儿郎在膝旁?南方的路好长好凉。吞食了太多人,一生的梦想。
|、触景生情。发出人生的思考,用两亇连问句,增添诗人的灵魂之考。有诗的意境。但诗人用倒叙的方式,不是先写燕飞,而是写燕的到来,筑巢。通过此事,引出诗人的联想,谁家儿郎在膝旁。由第一句自然联想到外出谋生的不容易。而为后面做好铺垫。
2、寄情于事。用燕南飞的事,宣染谋生的路之长和辛苦。抒发自己一路不容易。而这一切和燕子啄新泥有关,更和谁家儿郎在膝旁有关系。此物联想彼物,想到家的团圆,天伦之乐。
3、以燕喻人。在最后两句,发出感叹,蚕食多少人的梦想。此时已不是燕子的呢喃,而是诗人的感想。全诗用了倒叙、喻人的手法,衔接的很自然流畅。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思考。做到了前问后答,都表达的很好。这是作者对这首诗的看法,是否和诗人情感表达相同,共参考。
4、关于诗人写的如何?作者认为有诗的意境,自然而顺达,感情抒发自然。但诗人的诗,意境格调不高。辛勤劳动的燕子,为家的辛苦劳作,成为借代。筑巢是美好生活的开始,落点相信未来。你所追求的儿郎在膝旁都会实现。和大家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