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七夕”不是情人节?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义吗?
为什么说"七夕"不是情人节?你知道"七夕"的真正含义吗?
答: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这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关于七夕节它有一段凄美的故事传说:传说中牛郎织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思。天上有一颗织女星(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和一颗牵牛星;织女和牵牛她们俩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天庭调律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
王母娘娘发现她们俩有私情后边将牵牛贬下凡尘了,且将孙女织女日夜不停织云锦来做惩罚。而织女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孩子,常常以泪洗面,朝思暮想的思念牵牛。织女的劳动想让王母网开一面让牵牛回到天庭,然而并没有博得王母娘娘这个薄情寡义的大力支持支持。
牵牛下凡人间在变成了一个农户的孩子,取名牛郎;长大后与老牛相依为命,日子过得苦不堪言。一天老牛告诉牛郎,要他到碧莲池一趟,那里有天上仙女洗澡,你谁便拿一件仙女的衣服藏起来,谁要是找你要衣服,她就是你以后的妻子,果不其然牛郎拿到衣服就是织女的衣服。织女看到的牛郎正是牵肠挂肚牵牛,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幸福美满。后来她们生下一儿一女。
王母娘娘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立刻派天兵天到凡尘缉拿织女回来问罪。最后王母娘娘用头上的金簪画了一条天河,隔开了牛郎和织女分界线。规定每年的七月初七让她们在一起相会一次,次日各回各的家。再者天上的喜鹊在这一天也为牛郎织女搭桥,也被后来人们称为鹊桥会。
七夕节虽然是神话故事,在我国它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直到汉代才将牛郎织女的故事定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由于过去女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 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所以每逢七姐诞,她们都会向七姐献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这也就是"乞巧"名称的来源。
妇女亦会结彩楼,预备黄铜制成的细针(七孔针),以五色细线对月迎风穿针,穿进了即为得巧。久而久之,七夕也成了"女儿节"。不 过,古人乞巧不独七夕,正月及八九月都可以乞巧,只有宋以后才有七夕乞巧。宋元时期, 七夕乞巧节变得很隆重,有专门卖乞巧饰品的市场,称作乞巧市。
到了现代,七夕节被人们正式地称为"爱情节"。许多商家和民众称之为“中国情人节”,但由于“情人”一词可能产生的歧义,以及七夕传统习俗中并没有情侣约会的内容,因此民俗专家认为称为“情人节”不适当,而应称“爱情节”。
七夕总是会和牛郎织女联系在一起。远古时期人们已经观察到了两个星宿。《诗经·大东》中记载了牵牛织女,但那时应该还是譬喻百姓生活的辛苦,织作而无所得。后来《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将之拟人化,赋予爱情意义。
《太平御览》引用古书说,牛郎要和织女结婚,借了天帝的钱不还,然后天帝就惩罚织女去劳作。这就已经结婚了。
唐代《岁华纪丽》引《风俗通》说:“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宋代罗愿在《尔雅翼》中又加料说:“入秋的第七天,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就是搭鹊桥被牛郎和织女踩秃了。”
于是故事渐渐完善,到六朝时殷芸的《小说》中记载: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袵。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成武丁是个经常留在人间的神仙,一天突然对弟弟说,七夕织女要渡河,天庭让我们这些神仙都回去。”,弟弟问:织女渡河有什么事?兄长什么时候回来?”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所以“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可见很久之前就有七夕了。但是和情人节挂钩,我想这就和钻石象征爱情一样,又是商家的营销吧。钻石不能让爱情恒久,七夕也难以让现代人对爱情更珍重。
至于七夕的传统留下来的大概也不多,现代的方式完全是西式的,可见完全就是被炒作起来捞钱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