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位考生估计不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晦涩难懂,逻辑混乱,生僻字横行的所谓一些作品大行其道,充斥在我们的互联网平台。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呜呼哀哉!
去年一首流行歌曲《惊雷》全部堆砌的语句不通的歌词,尽然火的一塌糊涂。随便摘录几句。
“惊雷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玄真火焰九天玄剑惊天变
乌云那驰骋沙场呼啸烟雨顿”
真想爆粗口,这TM写的什么玩意。在看这位浙江省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全篇大量使用生僻晦涩的文字,“嚆矢、滥觞、振翮、肯綮、祓魅…”。
就是这样一篇全文充斥着大量生僻字,逻辑不通,读起来让人摸不写头脑的高考作文。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尽然给了满分,而且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用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就已经在批判这种迂腐的思想,故意卖弄,实者毫无意义。试问一下,这位考生知道“茴”的四种写法吗?对比一下早年的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谁优谁劣,一经对比,立见分晓。
以这样的反问语气责备这位考生,未免有些苛责,毕竟还只是一个在考场中写作文的高中生。但是我想指责的是背后的风气,以及阅卷组组长陈建新,特意网上查了资料。
一个担任高考作文阅卷组大组长21年,担任阅卷组组长期间,自己还编著关于高考作文的辅导书,走进学校进行付费讲座,网络上做付费课程,真的是一位优秀的商人。
有网友扒出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里面有一篇文章《书写自我的生活》和《生活在树上》在遣词造句,名人名句引用,文风上面高度相似。这简直细思极恐。
试想一下,只要你买我的书,写的作文按照我教材里面的风格写。我就可以给你高分,这不就是变相的作弊吗?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路上。仅仅一两分的差距就有可能和自己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更何况是占据语文60分的高考作文。高考要给莘莘学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更要对得起考生整整12年的辛苦付出和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
回顾这些年,关于教育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山东大学生被冒名顶替,老师私生活混乱被爆,前几年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等。无不触动大众的底线。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为了自我的利益和欲望而牺牲群众的公平,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每个人发声,将会让这些牛鬼蛇神无处遁形。
总结:我们抛开这次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背后的利益链不说,仅仅以高考作为分析。好的文章应该是朴素自然,大道至简。用情感去书写的文字才有灵魂。而不是一位的堆砌,按照所谓辅导书上的套路文去写。如果这次事件没有被曝光出来,以后考生都仿照这这篇《生活在树上》,为了拿高分而去模仿。想想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您好谢邀!8月2日,浙江省2020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网友热议,有的非常推崇考生才华,认为该文引经据典,思想深刻,有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文以载道,通俗易懂才是好文章,如此晦涩深奥,有故居炫技的嫌疑,不值得提倡,判为满分,殊为不当等犀利言辞,各个大学教授及文学大家对此也都作出了评论。
作文开篇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文中还引用了哲学家麦金泰尔以及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特别是用了许多生僻词,如:嚆矢,肯綮、祓魅、婞直等,全文读起来根本没有办法按照日常思维惯性来理解,并且很晦涩,给人的感觉是在读一篇当代八股文。
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后,会发现作文的核心思想大概是想表达年轻人的傲慢、张狂,只是因为年轻缺乏阅历,向往自由,对生活的复杂性不断对抗和妥协。年轻人有朝气、有傲气是对的,但也要对自己、对人类、对社会体制的充分认知,就像《树上的伯爵》里的柯西莫也是要脚踏实地的。简单的人生道理被这位考生用拗口的语句和堆砌的生僻字包裹,然后再用哲学的手法推上一个高度,相信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在咬文嚼字、不说人话,甚至是标新立异、有悖常理。
高考作文最应该考察的是学生的诚实、诚恳的品性和真才实学。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39分,但后面两位老都给了55高分,经商议后最终被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还有阅卷老师直言不建议学生模仿。
我觉得文章写出来是给大众读的,不是给小众读的,这是文章基本的社会价值;平白如话是写作的至高境界,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读书多,记得的专业术语多,不等于有思想,不等于会写作文。我想,浙江满分作文鼓吹的是晦涩文风是一种病态,在我国文学史上曾遭批判,重拾历史沉渣,对语文教育贻害无穷。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如果是一个作家或者成年的文字工作者之笔,这篇叫做《生活在树上文章》可以说散发着装X的恶臭。我会给零分。
但这篇文章仅仅是一个阅世不深的高中生的写的高考作文,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我不会给满分,顶多算合格。
我也是高中生过来的,所以我非常了解这种文风。
那个时候的我,会在笔记本抄录一些高大上的句子,古训箴言、格言警句....之类的逼格太低,是初中生玩的。
我专收集那种越冷僻古怪,诘屈聱牙,越显得B格高:
有什么公知们喜欢引用的乔姆斯基、哈耶克.....等等。
哲学界的康德、维特更斯坦更是装X利器,再冷僻一点,还有什么东欧思想家.......等等之类的。
我艹,深刻呀,满满都是人性呀。
然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将这些平时攒下来的句子,牵强附会的加进去,形成一种「似懂非懂、可解与不可解」的无病呻吟文风。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我对这些句子都是理解错误的,或者说一知半解。
所以,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那个时候的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
所以,个别阅卷老师给出高分,我可以理解,毕竟价值多元,文无第一。
但是,拿出当作范文,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且阅卷老师陈建新给出高分的理由是——逻辑严谨,说理到位,引证准确:
这位陈建新老师评语真的让我无语。
什么「麦金太尔、达达主义......」等等国外作家和「XX主义」,我懂不了。
我只说我能懂的哲学概念,引用都是错的,
一篇高考作文成为热点,说明它的与众不同。怪不得评卷老师之间有分歧呢,一个39分,一个55分,最后还是评卷组研究,认为此文不俗,判定满分,评价颇高。
许多人看了这篇作文,都被惊呆了,一堆不常用的词汇,什么嚆矢、振翮、婞直、玉墀、孜孜疙疙;还有翻译的词汇,祓魅(祛魅)、赋魅;同时出现好几个外国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卡尔维诺、切斯瓦夫.米沃什、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斯坦根。涉及古今中外,文学、哲学,可谓洋洋洒洒。
其实,这篇作文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说生活要有理想,但又不能脱离现实,找到其中的平衡才是最好的生活。
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伯爵”说的就是追求自由、理想生活的人,还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
这篇作文从立意上来说,并无高深之处,而且一直围绕理想与现实展开来写,只是把话说得比较玄。
写文章一般是两个目的,写给自己或写给别人。写给自己,自可无拘无束,密码符号病句都行,写给别人,就要符合大家习惯。要简洁、表意清楚、符合语法逻辑。比如文中“薄脊”一词,人们就不懂,“薄瘠”“贫瘠”“瘠薄”都是土地不肥沃或贫乏微薄的意思,但“薄脊”是啥呢?单薄的脊梁吗?还有一个词“觉感”,大家都知道有个常用词是“感觉”,是心理学的词汇。但是写成“觉感”,就让人感觉深奥了。也可以这样理解,“感觉”,是先感知,再觉悟。那么“觉感”就是先觉悟,后感知,但不符合规律的。莫不是佛教用语?研究佛学的高人也许知道。
但是,必须承认,这名同学读了许多书,这是值得赞扬的。在考场上,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想起好几个外国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并且写出两句原话,这是真读书的表现。否则,高考如此紧张,一般人围绕一个主题,是想不起来这么多信息的。
从提倡读书这个角度,得高分是应该的,从作文角度给满分,是不合适的。因为大家都看不懂的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种文风根本不值得鼓励。非要把你挺“倔强,刚直”,写成你挺“婞直”,弄得大家还得现百度,没准批卷老师也蒙圈呢,你说有啥好处?
这篇作文已经给满分了,但此风不可长,高考还是要说当代语言。即使是读书,也不提倡过早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引用只言片语,很容易断章取义,成年以后再读,应该更好。
2020高考作文题,你觉得哪篇最难?
我是燕园终身学习,我来回答。
今年高考,共7套试卷,其中,全国卷3套,新高考全国卷一套,上海、浙江、江苏分别自主命题,共3套。7套试卷,涉及的作文题共有11道题,其中5道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分别为全国3套试卷加新高考2套试卷,另外的,分别为北京2道、上海、江苏、浙江各1道。
这些高考作文试题,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作文体裁多样化。出现了多个历史上基本没有考过的文体,比如全国1卷的发言稿,2卷的演讲稿,3卷的写一封信,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考题贴近现实。11道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与疫情相关,尤其是疫情所引发的全社会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情怀等方方面面的思考,在命题中均有体现,比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天津卷的“中国面孔”,等等,都贴近现实,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现实,需要考生平时对这些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积累,才能临场发挥好,写出好文章。
3、坚持对历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视。其中最典型的是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中通过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人的君臣关系、朋友关系,他们之间的合作及建功立业,以及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引导考生进行思考,并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切入点写出文章。
4、重点对考生视野、思维和学以致用进行考查。作文涉及的材料,有历史的、有现实的、有蕴含哲学意味的,等等,需要考生平时关注读读书开阔视野,关注现实,且善于思考,才能在考场中把握住材料的精髓,并通过自身的足够的素材积累和储备,写出能拿高分的好文章。
从今年作文题目的特点看,7套试卷,各有自己的特色,都是精心命制的好题目,但对于不同考生而言,难度则不同。
对于现实问题,尤其是涉及疫情的相关题目,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考生,往往都或多或少有所涉猎,均能“找得到话说”;但对于全国1卷的历史类材料型作文,很多理科考生则吃了苦头,不少这类考生走出考场就抱怨,这类材料以前接触不多,其中的人物关系(齐桓公、管仲、鲍叔)比较复杂,很难理清,更难以形成有效的作文思路,偏偏又是写发言稿,感觉与平时的以议论文为主的作文差异不小,感觉难度较大。
(全国1卷作文题)
如果从文本的角度看,11道题各有自己的特色,但如果从实际考生反馈看,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全国1卷的作文不少考生感觉难度大,不好成文,尤其是理科考生们,不少人考完后说自己“作文没写好”。因而,最难的应该是全国1卷的作文——“历史人物评说"的发言稿。
当然,这只是就考题本身及目前的考生反馈来书的,具体情况如何,需要看考生的整体表现来确认难度情况。
2020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目,你怎么看?
今天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日子!7月7日,是今年高考开考的第一天。一大早打开朋友圈就看到了很多有关高考话题的信息,确实全国的高考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同样地,相信大家也都不会忘记跟7月7日有关的“七七事变”,今年已经是83周年了,但是我们仍然是不会忘记历史的。
2020高考作文新鲜出炉!你觉得难吗?刚一开始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身边很多人都说觉得难。今年的高考作文究竟有多难?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身处广东,得知今年使用的已经是全国1卷。仔细看了一下题目,感觉确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写,然而认真思考了一下,其实也并不是没有东西可以写的。最先我想到的是: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题目中要求我们是写一篇读书会发言稿。这个体裁格式的要求会不会让考生漏掉了呢?如果漏了的话,相信扣分应该也不会少的了。其实这个格式应该也不算难,标准的话应该就是题目加上发言稿几个字吧,还有开头的称呼顶格和结束语。
在写这篇有关2020年高考作文的图文时我们也还注意到了有关高考的另外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歙县高考语文取消!这则信息也是比较突发的了。歙县位于安徽省,我们还留意到了今年安徽跟我们广东都是使用了全国1卷这一份卷子。由于天气原因取消了这一科的考试,那些考生后来看到这份试题后又会是怎样的感觉呢?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孔子是站在管仲的角度说出他的能力。司马迁则是更全面地想到了天下人对管仲和鲍叔这两个人的评价和认识。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 论语·学而》。书面上看的意思应该就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管仲是个奇才,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这是他的过人之处。然而没有鲍叔的推荐的话,可能他就会怀才不遇了吧。可以看出鲍叔对管仲是很了解的,就像是伯乐遇见了千里马那样。故而有司马迁说的那样:天下人不多称赞管仲的贤能而多称赞鲍叔能知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说得也许就是这个道理!
本来这篇图文是想着规规矩矩地按照高考的作文要求和格式完成的,然而写着写着也就成了现在这幅模样了。按照高考的作文要求是不少于八百字,不知不觉已经达到了这一项字数的要求。当然,高考的现在是手写而不是像我现在使用电脑创作,更没有可能可以让你能够搜索确认相关的信息,氛围也不一样。
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展开写作,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就全国1卷来说,看起来似乎很难,其实认真想一想,写起来也并不是佷难。当然了由于发言稿格式的原因,最后要感谢大家的聆听这样的结束语也不能少了。
各位网友,你觉得今年2020高考作文怎么样呢?欢迎留言评论,你的支持是我们写得更好的最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