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你读了多少中外名著?名著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品味人生:名著的魅力
“从门口到窗户七步,从窗户到门囗七步……”,这是入选中学教材的《二六七号牢房》的开篇首句。我想大家都有印象,这篇文章摘自捷克作家伏契克的代表作《绞刑架下的报告》。可惜那时年少不懂事,在课堂上,老师讲得抑扬顿挫、津津有味,可我们却昏昏欲睡、云里雾中。眼睛虽然还游走在课本和黑板之间,思绪却如一匹野马,早已溜出教室,驰骋在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上。很多学生纳闷:这么简单枯燥的句子,这么重复啰嗦的表达,连幼儿园里的童鞋们都能写出来呀,怎么成了名著?还是世界名著?
直到现在,我们才从现实生活中突然体会到,它是多么用词精准、言简意赅;它是多么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呀。因为我们很多人已经在三个多月里,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居家隔离,为抗击新冠病毒作出一份贡献。天天足不出户,从早到晚,都在一次又一次地丈量从门口到窗户的距离。不同的是,伏契克同志是为革命而被迫坐牢,我们是为抗疫而主动封门。相似的是,都有一份执着,还有一份寂寞。
文章里面还有一句话很重要:手里要拿稳,心里也要拿稳。所有语文老师都要专门讲解这个句子。当时我们的老师也是解释了半天,反复说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字面的意思,显而易见,一目了然;另一个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需要读者认真阅读、反复揣摩、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才能体会得到,但在当时特别情况下,是绝对不能讲明白的。这就叫一语双关,叫暗语,也叫隐语。最后老师总爱拖着升调大声问一句:再听清楚了吗?大家一齐扯着嗓子回答:听清楚了!
其实大半同学是沒听懂的,他们仍然紧蹙的眉毛泄露了天机,但每个人都很高兴,知道老师的这句话喻示着本堂课终于要落下帷幕。其实我连第一个显而易见的意思都不是很懂,第二个什么双关的意思就更不知道。当然"没听清楚“这句活是绝对不能随口说的,否则挨骂笨猪,或到后门处“站岗",那都是最轻松、最乐意接受的惩罚。我们最怕老师在下课后,慢慢踱步,不经意走到你座位边,用食指轻敲着课桌:你一一把刚才讲的再说一遍。如果没答出来,他就盯着你说:到办公室来。
被"幸运"砸中的学生都明白,世界末日即将来临。我就是获此殊荣较多的学生之一。我习惯性地拿着钢笔和课本,低着头,刻意保持一段距离,轻轻地跟着老走。来到办公室,在老师说了句"书背三遍,其义自现,开始读"之后,在其他老师的谈笑声中,我高声朗读起来。这篇文章我真的背过三遍,但那个神秘的另一个意思,在我冥思苦想了半天,又在字里行间寻找了多时之后,还是没有探出来。
后来工作了,闲来无事,看了几集《潜伏》之类的谍战片,我愰然大悟,里面每集情节中不是有很多用暗语的方式对话吗?哦,懂了,一语双关其实就是暗语呀,明面一个意思,背面还有一个意思。暗语的同义词不就是隐语吗?我们读书的时候要是有这电视剧该多好,看一眼就懂。
名著的魅力关键在于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很多优秀作品是需要人们终生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思维智慧去品味的。
能不能把你这一生看过的所有书列举出来,可以分享一下吗?
我这一生看过无数本书,也许能够记住的都已经记住在脑海里了,不能够记住的都在脑海外边了!
书海藏匿了巨大的能量,谁也不能把它诠释得全面。我只能列举一些书目,由它们串联一下故事情节!
我从《红楼梦》里走出来,半路失踪在《西游记》里,《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英雄们一比高下,看谁最先抵达《鲁迅》的《故乡》。《三毛》与《张爱玲》最后都选择了《倾城之恋》,《徐志摩的诗》与《林微因的诗》,最终没有因诗而结成伉俪,各自《天涯孤旅》。屈原的《离骚》《天问》《九歌》《楚辞》最终让我们更爱中国!
《傲慢与偏见》走不出《呼啸山庄》,《简.爱》在《红与黑》里《飘》向《未解之谜》的《在人间》…………
我把三毛的书目也串联一下:你的作品我读过,你的世界我知道,你的人生我了解。你的沙漠我也喜欢,你的《雨季不再来》,我会《万水千山走遍》。在你的《红尘滚滚》里,我细读你《温柔的夜》,在《梦里花落知多少》!
在你《撒哈拉的故事》里,有《稻草人手记》,始终看见你的《背影》。在《兰屿之歌》的书里,《送你一匹马》。在清泉故事里,我与你倾城而谈心,把随想投入《红尘滚滚》,与你许下《三生三世》尘缘!在刹那时光中,我变成《我的宝贝》,但却是《流星雨》又来临。在《闹学记》里,阅读大地,完成《三毛说书》!
我是《娃娃看天下》,沙漠中那只《哭泣的骆驼》还能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