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普通的题目讲了许多遍,学生还是不会做,是学生的问题还是老师的水平问题?
我讲自己的例子吧。上高一时学立体几何,许多同学都听懂了,而我却听不懂。我没有立体思维。等到上高三第一轮复习时才有了立体感,也不是完全那么好。所以我的物理、化学也极不好。幸好高二分文理科。我学了文科。我不认为是我的老师讲课不好,我知道是自己不够好,用我们最常用的话就是不聪明。正因为每个人的接受力不一样,所以有的题老师讲好几遍仍有人听不懂。
在我工作后,我又发现,同样的知识不同的老师讲解,效果不一样,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好老师、差老师。好老师讲的课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听懂,而是同样的时间听懂的人会多一些。这样的老师是个聪明老师。他的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顺序、师生关系等都会影响他的教学效果。所以有的老师看着自己很忙、学生很忙不一定有效果,但是如果他还不敬业不忙就更没效果了。
由此,我认为如果老师讲了好几遍还有学生听不懂,有可能是学生的问题,他的思维没在老师讲课的频道上。俗话说宁可和清楚人打一架不和糊涂人说句话,说的就是不在一个频道上的问题。但是老师还得一遍遍地讲,够为难老师了。另外还有老师的原因。老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分析学生,尽量让更多的孩子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效果一直是教育领域重点研究课题。如果教学效果不好,特别是一道普通题目,老师讲了很多遍,学生还是不懂,这一定不是学生问题。为了便于阐述个人理由,我还是用数学这门课程来全面分析吧。首先无论数学老师给学生讲的是数学知识,还是帮助学生分析数学题目,都有个前提就是接受知识的学生一定要专注,还有就是传授知识的老师一定对知识本身要有深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灵活地运用,大大增加知识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兴趣才可能专注,学生专注了才可能思考,思考了才可能提出问题,才可能同老师知识互动,这样课堂才会有浓浓地学习氛围,师生立体互动。这个过程不排除学生提出让老师头疼的问题,从而也能激发老师更加重视备课质量,甚至于老师还会查阅资料,放宽知识外延…这个过程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是极大地投入的,而且还是快乐的、兴奋的、酣畅淋漓的。我想老师的伟大就伟大在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一但有过,学生和老师都会有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惯性,也许这就是培养人才的土壤吧。我始终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老师的最大任务。学生一但激发出兴趣,很多缺点在兴趣面前就荡然无存,接着下面就剩下“教”与“学”享受的过程了。相信大家在网上看过李永乐老师的课,听他的课的学生,有很多都是30-50岁的中年人,他们是被他那丰富的知识面、通俗易懂的方式、风趣幽默的语言、以及同当下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风格牢牢吸引。不是有很多人听过他的课都感慨,我若当年是他教我的课,可能如何如何…今天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量的大国,老百性的生活有大大改善,很多家庭也很富裕,90后、00后的孩子基本上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年代,再用物质财富等吸引孩子学习兴趣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其实培养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一定是从二个方面开始,一个是激发兴趣,一个是人格的塑造,这二方面都需要老师与时俱进,有渊博的知识,有过硬的人格。就拿中学数学来讲,从小学开始,不把孩子的数学乐趣挖掘出来,到了初中有些孩子就不喜欢学了,再到了高中就被动学数学了。我们学好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是要有独立思考这个过程的,很多概念比如“虚数”、“相量”等是需要反复理解的,没有琢磨的过程,知识掌握是不牢的。所以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第一要务。如果一个普通的题目,学生都听不懂,肯定有很多原因,我想最主要一定是老师。以上就是我的回答。谢谢大家的阅读,不正确的地方欢迎给曹老师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