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美文网

Hi, 请登录

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部编版

李鸿章为何在《辛丑条约》上签“肃”而不签本名?

在以往的战争结束之后,李鸿章往往成为清朝的“代言人”与列强进行谈判,其结果世人皆知,无非划租借、赔款以及开通商口。

虽然签订不平等的条约注定要遗臭万年,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对此规避,而是在条约之后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在《辛丑条约》签名的时候,李鸿章没有用自己的名字,而是用“肃”字代替,这是为何?

1、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对于清朝态度变化

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部编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对于清朝的态度,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之前,李鸿章认为能够通过发展工业等手段使得清王朝复兴,但事实无疑狠狠的扇了李鸿章一个耳光。在甲午战争前,清朝上下对于日本还是保持着的强大的心理优势的。但是,最终还是导致清朝一败涂地。

在这场战争之前,李鸿章对于清王朝是忠心耿耿的,而在此战之后,李鸿章对于清朝态度忽然来了180度大转弯。甚至有消息称,李鸿章私下与孙文等革命党保持着联系等。

这时候,他已经足够认识到清朝已经是无药可救,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与日本签订条约之后,李鸿章几乎处于清闲状态。

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部编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反对义和团与对八国宣战

在义和团兴起,并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号之后,清朝的官员对于义和团态度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度,李鸿章等人提出了坚决镇压的观点。

在八国联军干预运动之后,李鸿章更加反对战争,而慈禧等人一意孤行,全面宣战。在明知道失败的情况下,李鸿章等人选择了局部与列强停战,并保护一方平安,而战争结果是非常明显着的。

戊戌变法教案,戊戌变法教案部编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李鸿章不签本名的原因分析

李鸿章在以往的不平等的条约都签署自己的名字,唯独在自己最后一次签订条约中,没有签署自己的名字,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这场战争李鸿章是完全反对的,即旗帜鲜明的指出镇压义和团,与外国保持和平,为了规避战争,其与张之洞等人,与洋人签订了互保协议。既然战争并非自己的本意,因而在李鸿章意识中认为这场战争与自己没有一星半点的关系,所以签订条约自己无需负任何的责任。签署条约,完全是清朝的事情,所以不署自己的名。

二是为了自己的名节。虽然李鸿章多次与国外签订辱国的条约,而李鸿章当然也不想错上再错,也不想将一盆污水泼在自己的身上,因此,当清朝指认他为议和大臣时候,李鸿章的情绪是无奈、悲愤等复杂的情绪交加。为了维护自己最后的尊严,最后的气节,所以用“肃”代替自己的名字。

三是李鸿章被清王朝封为侯爵,就是肃毅侯,而肃字是自己伯爵的简称。其封他为侯爵的是清朝。

李鸿章与11国谈判的时候是极其不情愿的,在签订合约的时候,李鸿章用“肃”字代表自己,其含义就是,既然你清朝封我为肃毅侯,那么我就用这个爵位画押。因此用肃字画押,实际上就是将责任推卸给清朝。

李鸿章 晚清重臣,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成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世人多称其为李中堂。他被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为“东方卑斯麦”。

他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慈禧的重用,先后参与了镇压捻军起义、甲午战争,以及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并代表清政府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以及《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对于李鸿章的评价,后人多集中在他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认为其出卖国家主权,割地赔款,让古老的帝国遭受到了最大的耻辱。但是对于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对李鸿章是不公平的,作为清朝廷中的大臣,他只能听从朝廷的安排,而且在每一次签订条约的时候,他都尽力维护本国的利益,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

他已经看清了清朝统治者的腐朽和黑暗,他也希望变革图强,所以他主导洋务运动,希望通过洋务运动让大清重新振作崛起,但是无奈,清朝以彻底腐烂,统治阶级害怕失去自己的统治地位,所以对于洋务运动也只是解决表面上的问题,而根本的问题一直解决不了,所以,大清这艘巨轮只能眼睁睁的沉落水底。

所以,在看清朝廷的嘴脸后,李鸿章其实是很无奈,但他又没有办法来逃避,所以在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的时候,他将他的复杂情感包括无奈、愤怒、悲痛等全部落实在他的签名上,他将他的名字写成一个“肃”字。



朝廷对于他对的贡献,封他为一等肃毅伯,他之所以把名字签成“肃”字,意指表达着自己的对于朝廷无能的愤怒,既然这是朝廷赏赐的,就用这个签写在条约上,实际上是表达着清廷的腐败无能。

他在代表清廷签订《马关条约》的时候,就是将名字签成“肃”字。

在签订《辛丑条约》后,悲恸欲绝的李鸿章在签字回来后,再一次大口大口地吐血。医生诊断为:胃血管破裂。不久后于1901年11月7日去世。

“戊戌变法”为何只推行了短短百余日,就失败了?

清朝光绪是想有一点作为的,变法开始时连慈禧也是同意的,因为她看到不变法清朝是没有出路的,我们总认为变法不成功是与慈禧态度的变化有关,是与老太太的喜怒无常的脾气有关,历史的细枝末节又怎能如此简单如此直白,从一则小故事上我们或许可以探讨变法成败的一点倪端。

康有为被光绪召见,在朝堂上碰到荣禄。荣禄说:“法是应该变得,但一二百年的老法怎么能在短期内变了?”康有为愤然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

如果真按康有为的办法去做了,变法就真的能够成功吗?我们先假设变法成功了,一个用血腥和暴力手段取得成功的法,难道就是国家百姓真心拥护的好法吗?即算它是一部好法也不能保证它面面俱到,难免会有疏漏,此时如有人提出异议,康有为等人已尝到最直接清除异己的办法,难免不会把提出问题之人也杀了,那么这个法长时间运行下去会不会和原来的清廷一样专横而走上和初衷不同的道路。

当然我们知道变法没有成功,从这则短文上我们看到荣禄问的很策略。无论他是真心拥护变法还是虚与委蛇,至少没有上来就否定变法,而是打了一个太极拳,法要变但不能仓促为之。这本来是康有为争取一名大员支持最有利的时机,但康有为用愤然回答了荣禄,且这个回答血腥暴力,并隐隐有指向荣禄之意,含有这些大员之中也包括你的威胁。从这一回答不难看出康有为性格上急躁浮躁,一股子志在必得的骄气,把荣禄这个政治老手气的够呛,荣禄这个本来骑在墙上的两面派一下子推到了反改革阵营中,也让那些原本支持改革的旧势力改弦易辙了,变法此时是真的不会有成功的希望了,失败那就成了一个必然的结局。

变法维新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策划和发动了一场扼杀维新运动的政变。

当时,对于光绪皇帝的变法诏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执行外,其它各省的官员都阳奉阴违,把光绪没有放在眼里。两江总督刘坤一声称没有收到诏令,两广总督谭钟麟干脆不理睬,这就使光绪的变法法令大都成了一纸空文。

慈禧在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的第四天,就迫使光绪下令免去翁同觚的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驱逐回籍,以此孤立光绪。同一天,她又迫使光绪下令,提拔二品以上的大臣,要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使光绪无法破格任用维新派人物。慈禧还强迫光绪下令,任命她的亲信荣禄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派心腹把持了北京城和颐和园的警卫权,做好了政变准备。

荣禄指挥的北洋军队有三支,分别由董福祥、聂士成、袁世凯率领。袁世凯曾经加入过强学会,口头上支持维新运动。北洋军奉荣禄命令调到北京城附近,政变一触即发。光绪皇帝十分紧张,从皇宫里叫人带出密诏,让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商量对策。康、谭等人看完密诏后,抱头痛哭,但又想不出一点办法。他们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帮助,但帝国主义看到维新派败局已定,只对光绪表示“同情”。康、谭等人把希望就全寄托在袁世凯身上。

9月18日深夜,谭嗣同一个人来到袁世凯住的地方,劝袁杀掉荣禄,解救光绪。袁世凯表面上答应,并说:“杀荣禄就如同杀一只狗一样。”然后,袁世凯马上回到天津,直奔总督衙门向荣禄告密。荣禄大惊失色,立即专车赴北京,向慈禧报告。

9月21日凌晨,慈禧经过布置后,突然把光绪皇帝控制,并囚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随即发布训政诏书,宣布“临朝听政”。这就是戊戌政变。

慈禧囚禁光绪帝以后,接着下令搜捕和屠杀在北京的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在政变前一天,按照光绪帝的旨意离京赴沪,由英国人保护逃往香港。政变当天,梁启超躲进日本公使馆,后来在日本人掩护下,化装离京,逃到日谭嗣同曾经有机会逃走,但他坚持不走,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并说,各国变法都有流血牺牲的人,而中国还没有因为变法而流血牺牲的人。这就是国家衰弱的原因啊。如果有这样的人,就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慈禧抓住了谭嗣同、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个人,并把他们在北京菜市口杀害了。人们把他们称为“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在临刑时,大声诵读绝命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其他参预变法的官员有的被罢官,有的被放逐,有的被监禁。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被保留外,其余全部都被取消。

变法的主导者负有很大的责任。

首先是康有为,他做事看人的格局太小,百日维新的时候,可以说他只是一个天真的改革者。自以为自己看到了所有改革的凶险,可没想到他所看到的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他在选人上也有大问题。孤掷一注的把所有希望和政治理想投到了光绪帝身上。可谁知光绪帝自己本手就优柔寡断性格懦弱。最根本的是他根本就没有权利。那时候的光绪可能还不知道自己是个傀儡,可外人几乎都看的出来,唯独康有为这帮外人没有看出个分明。

当时康有为在京城办强学会。李鸿章送来3000两赞助费,可没想到康有为当着众人的面,把李鸿章的钱给退回去了,还嘲弄了一番李鸿章,说他是顽固派中最臭的石头云云。另一边又对袁世凯欢迎有加,还邀请他做强学会会长。到后来还想叫袁世凯出动军队,包围颐和园,发动政变。可谁不知道,袁世凯是基本上个李鸿章差不多,都是在官场上摸爬多年的“老油条”。精通谋略手段。

在第一次朝堂议事时。与顽固派大臣破口大骂。还杨言变法就是要杀一两个一品大员才能成功。我想这样的狂话,慈禧也很少说吧。何况还是一个刚刚步入官场的新人,一来到就公开杨言要杀慈禧的亲信。

从改革措施上,更能看出康有为的狂妄和天真。别人改革都是从小处改起,按部就班,一步一步的慢慢辐射。康有为不同,一上来就要啃硬骨头,废除科举和精简官吏。这两件事在当时来看都很有必要要做。但这两件事无疑是最难做的。想想康有为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就像去做成这些事,可能吗?并他一句话一道公文,就抢走数万人的出路,实际吗?

当然,我们不能说百日维新的失败,根本原因在康有为身上。但我想说,作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作为变法的直接负责人,康有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