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小说名气很大,但是却很难读得下去,这是为什么呢?
如今还有多少人老老实实地捧着一小说书看呢?我估计少之又少,很多名著堆在街边论斤卖也没见几个人看。对我来说不只是莫言的小说难读下去,谁的都难读下去,早就没有了过去的那种耐心。
从有电视开始,一直到现在的智能手机,能饱眼福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敢说电视都退居二线了,有好长一段时间家里都没开过电视。一有空习惯性地就会拿起手机:点开微信找人煽煽情,看短视频还能挣点钱,要不是就淘淘宝贝,有用没用的淘回来一大堆,心血来潮时还来头条这里写点裹脚布文章,发一些杞人忧天的评论。
总之,手机的吸引力是小说不能比的,不管莫言名气有多大,小说有多好,读者只是一个看客而已。玩手机不仅是看客,还是参与者,这种吸引力无法抗拒。
当然也有人不喜欢玩手机,就喜欢捧着一本小说看。只是因为莫言的书写得不好看不下去,或黄色下流不愿看下去。这种情况是存在的,但我认为这都不是主要的,只能代表个人观点,只是一种个人好恶问题。你读不下去,你怎么知道别人也读不下去,莫言获这么多奖,那些评委总看得下去吧,文学界吃这碗饭的人总看得下去。再说有人看都没看完,仅凭只言半句就怒火中烧,恨不得把那个老头儿揪出来斗争,这就偏激了。
不过敢向权威挑战,本身就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质疑权威人士也是每个人的权利。把权威人士神化,进而顶礼膜拜反而不好。那种一好百好,非龙则虫的看法是小农经济意识,不值得提倡。
莫言是替普通人“说话”的作家?写的是替普通人民”说话”的作品?
太天真了。
为什么替普通人民“说话”的作品很难让普通人民读懂?看懂?读下去?
的确,他的作品没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没有一定的文学造诣和文学艺术修养是无法读懂看懂读下去的。
任何作家创作任何作品首先选定本作品的读者 群…普通民众或是知识阶层,青少年或中壮老年或妇女或全民…读者群的选定在于作品的题材、内容、主题思想、立意、理念、表现手法和想表达什么,想要说什么,想要主张什么…整部作品处处渗透着作家的信仰、价值观和理念诉求。
莫言绝大多数作品没有赞美,不做讴歌,而是“揭露批判暴露讽刺嘲笑攻击(诺奖颁奖词)”“政治虚伪”和“人类最阴暗丑陋(诺奖颁奖词)”的“魔幻式”小说作品。
对类似的文学作品,文化程度较低的普通人民能读懂?能看懂?能接受?能喜欢?
答案是否定的,不可能的。
除了有一定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思想意识向西方“开放”群体,追求“多元文化”群体,崇尚“自由民主”群体…
这样的作品按普通人民喜闻乐见的手法根本上无法写出来,写出来就太露骨,即使写出来也不一定能够发表与读者见面。
于是利用“魔幻”表现手法“把好人写成坏人,坏人写成好人——莫言语(也可以把前进写成倒退,倒退写成前进,进步写成堕落,堕落写成进步;好事写成坏事,坏事写成好事)”,乱穿越成猪狗牛驴颠倒阴阳,颠倒真假,颠倒是非,颠倒真善美丑臭陋…这样的作品只有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读懂看懂,善于思考“社会问题”,善于探讨“社会政治”,善于主张“多元文化”,善于崇尚“多元价值”的知识分子所认读,所喜爱,所推崇,所赞美…至于普通人民读不读,看不看无关紧要。“改变”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不是这些普通人民,而是有知识的这些社会精英阶层,只有这些人能够读懂自己作品就大功告成…完成了自己作品的责任、义务,使命,“开化”了他们,“引导”了他们…推动中国社会朝着“超阶级人性”发展…
总而言之:我的作品该读懂的人读懂就够了,“揭批暴露嘲笑讽刺攻击”来打造理想社会就是我作家的神圣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