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电影《后来的我们》你有什么感受?
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就是没有了我们
他们从来没有懂对方,也没有懂自己,一 开始就注定结局,但没什么选择是已知的。两个同在北京打拼的老乡,从当朋友到恋人,林见清一直喜欢着小晓,可是他还是没有懂小晓,当聚决定和他在一起时,金钱财富不是必要的,要的只是他,可见清固执的要以挣钱买房为目标,为此忽视的是他们的爱情,他陷在焦虑的心情无法自拔,最终逼走了小晓。
很多人说这部剧三观不正,其实多年前的初恋或是一段深刻的恋情确实是难以忘却的,可是爱过不代表正在爱,他们在机场相遇,共同待在一个酒店,可那又代表了什么,两人怀念旧情也是人之常情,倒不是说这样说对的,但人总是感性的,所幸电话那头的一声爸爸,遇见同事的尴尬,让他们知道一切都回不去了,过去的已然过去,只有祝福对方过的更好,珍惜现在才是真正要做的。下面是很喜欢的一段台词
林见清问方小晓:
你有没有想过,
如果那时你没有和我分手呢?
如果我们一起坚持到最后呢?
如果我当时足够有钱, 我们住进一个有大沙发的大房子;
如果我们当时就是不管不顾, 我们就是结婚了呢?
方小晓回他:
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分手, 那我们之后也会分手。
如果当初我们冲动领证, 那现在已经离婚很久。
如果当初你一夜暴富, 那你已经有十个小三。
如果我们能坚持到最后, 那你就不会事业成功。
如果没有如果,后来没有后来,珍惜的是现在,而不是得不到 和已失去,可能才是电影的主旨。
谢邀。前天和好友去电影院看了,虽然豆瓣上嘘声一片,后来还有刷票事件,但是就站在电影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它比起很多中国青春爱情片要好太多了。不仅仅是因为它那无可奈何的爱情,还有很多很中国现实的元素在其中,比如房子、比如北漂、比如生孩子、比如梦想……
我觉得年老外如果想要了解现代中国年轻人,看这部片子是很值得的,因为分开女主和男主的东西,不是的梦想与现实的失衡,而是中国年轻人面对未来的焦虑与不安。毕竟大脑总是怀念多巴胺分泌时那一刻的快乐,然后一直寻找。
我记得以前上人类学专业课的时候,有一门课叫做田野调查,老师叫大家以寝室为调查对象写一份调查报告,我当时说了宿舍里一个学姐的现实,当时她面临毕业,男友在广州,但是性格懦弱,她为了更靠近他,不断地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制,希望能距离他更近一点,同时也在思考未来如何能买得起广州的房子,精神压力很大。
当时我的老师说,我的学姐生活能力很差,意思是她不应该把恋爱和工作合在一起考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控自己会在哪里落地生根,这样只是给恋爱徒增烦恼,建议我写一个反例个案作为调查报告。
但对于我而言,这其实并不能写成一个反例个案,这是现代年轻人都会有的普遍焦虑。如果对于现实只是随波逐流,那么爱情可能也只是黄粱一梦。就像《后来的我们》中的女主和男主,他们最初会相遇,正是因为彼此都想在北京扎根,都想在北京工作,彼此吸引、恋爱正是在这个过程产生的,有时候我们要为爱放纵,但有时候我们也要为爱负责。
并不觉得井柏然演的男主见清犯下了多少错,他其实一直在追求他想要的东西,尽管他可能遗忘了一些东西,但并不代表他没有。反观周冬雨演的女主小晓,个人觉得有点作,到后期其实是有点浮躁了,而且她其实也一直很享受最初那种奋斗着的感觉,她不想一眼看到头(电影中她有说过)的生活,这意味着她要一直冒险下去,要一直处于得到和得不到的过程当中。见清成功以后那次回家,如果吵架后她还有解释,她还能像当初一样循循善诱地开导、点醒见清,两个人就不可能分开。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见清成功,两个人还是可以在一起的。
说到底,更重要的其实是信任。
信任你还愿意相信我的爱。
信任你还愿意留在我身边。
关注欧美文学风,愿你成为一个可爱又博学的人。